追和渊明贫士诗七首(其三)

高山与流水,妙趣归之琴。

吾愧学未成,匪叹无知音。

但向胸中会,毋劳指下寻。

种菊或可茹,得酒聊复斟。

穷达非所期,动静一以钦。

发为琴之声,邈矣天地心。

形式: 古风 押[侵]韵

翻译

高山流水之间,妙趣融于琴声之中。
我深感学问不足,不是因为找不到知音。
只需在心中领悟,无需在琴键上刻意寻找。
种植菊花也许能品味,有酒就随意斟酌。
无论困厄还是显达,我都不会期待,只遵循内心的宁静。
琴声表达的是我的心志,深远如天地般广阔。

注释

高山:比喻高尚的品德或理想。
流水:象征自然和谐或时光流逝。
妙趣:美妙的情趣或意境。
琴:古代的弦乐器,这里代表艺术和情感表达。
吾愧:我感到惭愧。
匪:同‘非’,不是。
无知音:没有真正理解的人。
胸中会:内心的理解和共鸣。
指下寻:在琴技上的刻意追求。
种菊:象征隐逸生活。
茹:品尝,食用。
斟:倒酒。
穷达:困厄和显达。
钦:尊敬,遵循。
发为琴之声:通过琴声传达。
邈矣:遥远,深远。
天地心:大自然的胸怀,也指人的宏大志向。

鉴赏

这是一首写于宋朝的古诗,作者是刘黻,属于“追和渊明贫士诗七首”的第三首。诗人在此通过高山流水与琴声的妙趣,表达了自己对于学问未成、无知音可赏的自愧之情。

“高山与流水,妙趣归之琴。” 这两句设定了整个意境,山水间的自然美景融入琴声之中,显示出诗人内心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吾愧学未成,匪叹无知音。” 表达了诗人对于自己学问不成、无法与高深音乐相通的遗憾和自责。

“但向胸中会,毋劳指下寻。” 这两句则转折出一份超然物外的心态,似乎在说,只要心中有所悟,便无需过多追求外在的东西。

“种菊或可茹,得酒聊复斟。” 在这两句里,诗人提到了日常生活中的小乐趣,如种植菊花、偶尔饮酒,以此自娱。

“穷达非所期,动静一以钦。” 这两句表明了诗人的心态,无论贫穷还是显达,都不应成为追求的目标,而是要在动静之间保持一份敬畏之心。

“发为琴之声,邈矣天地心。” 最后两句则将琴声与宇宙之心相联系,表达了一种超脱尘俗、与自然合一的境界。

收录诗词(313)

刘黻(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追和渊明贫士诗七首(其二)

把书不释手,非志冕与轩。

昔有董仲舒,三载不窥园。

道味归肝脾,遑恤厨无烟。

家贫未为贫,有书足可研。

寤寐千载心,俗子难与言。

勿叹师友寂,日日亲圣贤。

形式: 古风

追和渊明贫士诗七首(其一)

贫士何所营,但知贫可依。

日月照不尽,朝暮常分晖。

水瘦鱼自跃,林寒鸟亦飞。

纷纷苦多求,此境谁同归。

石田久不种,难免良夜饥。

饥本士之常,独抱嫠妇悲。

形式: 古风

送茶

我得新焙珍如金,持以饷君将我心。

纵无龙文与棋局,白云一碗搜书林。

玉川不作陆羽沈,茫茫世上谁知音。

昙济道人亦复往,八公山顶留荒岑。

我生与渠似有分,一日不见几成瘖。

槟榔是弟橄榄兄,大抵苦涩味乃深。

车声出鼎策奇隽,书窗静坐闻山禽。

形式: 古风 押[侵]韵

闻陈正学理琴

闻君整琴待秋风,我欲从之魂梦通。

素麻髣髴苍髯翁,扬休山立崆峒东。

泪痕犹湿龙门桐,有曲无音悲天公。

猗兰未冷拘幽浓,那知斯道将遂穷。

山矸石烂冥感丛,枝蜩盘蝇迭相雄。

两耳年来怪不聪,群哇扰杂安于聋。

烦君为我调怔忡,流泉隐隐深涧中。

春温廉折各不同,声虽在指意在胸。

云飘柳絮风入松,恍然楼阁坐虚空。

伯牙所知何必钟,白鹤飞来采芹宫。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