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二十四日,以久不雨,出祷磻溪。是日宿虢县。二十五日晚,自虢县渡渭,宿于僧舍曾阁。阁故曾氏所建也。夜久不寐,见壁间有前县令赵荐留名,有怀其人

龛灯明灭欲三更,攲枕无人梦自惊。

深谷留风终夜响,乱山衔月半床明。

故人渐远无消息,古寺空来看姓名。

欲向磻溪问姜叟,仆夫屡报斗杓倾。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翻译

油灯忽明忽暗已近三更,斜倚枕头却无人入梦便心惊。
山谷间的风整夜回荡,乱山中月亮半掩映着床榻明亮。
旧友渐渐远离,音信全无,只剩古寺中默默记下你的名字。
想向磻溪边的老者姜叟询问,仆人却多次报告北斗星已倾斜。

注释

龛灯:油灯。
明灭:忽明忽暗。
欲:将近。
三更:深夜。
攲枕:斜倚枕头。
无人:没有别人。
梦自惊:自己惊醒。
深谷:幽深的山谷。
留风:风声回荡。
乱山:杂乱的山峦。
衔月:月亮挂在山间。
故人:老朋友。
渐远:越来越远。
无消息:没有音讯。
空来:独自前来。
磻溪:古代地名,姜叟相传为姜太公。
姜叟:老者。
仆夫:仆人。
斗杓:北斗七星中的斗柄。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文学巨匠苏轼的作品,表现了诗人夜不能寐,对远方朋友的思念以及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

"龛灯明灭欲三更" 这一句通过对油灯光线闪烁的描述,传递出夜深人静的氛围,以及诗人的清醒与孤独。"攲枕无人梦自惊" 则透露了诗人因思念远方而难以入睡,即便入睡也是被自己的思绪所惊扰。

"深谷留风终夜响" 描述了自然界的宁静,山谷中风声回荡,形成了一种连续不断的声音。"乱山衔月半床明" 这一句则描写了山峦间挂着明亮的月光,照进室内,如同床边的一片清辉。

"故人渐远无消息" 表达了诗人对远方朋友的思念之情。"古寺空来看姓名" 则是诗人在夜晚徘徊于古寺,看到墙壁上留下的名字,不禁生出许多感慨。

最后两句 "欲向磻溪问姜叟,仆夫屡报斗杓倾" 中的“磻溪”与“姜叟”可能指的是特定的地点或人物,诗人表达了想要询问或寻访的愿望,而“仆夫屡报斗杓倾”则是对自然界变化的观察,或许隐含着某种比喻意义。

整首诗通过夜景的描绘,传达了诗人的孤独与思念,以及他与自然之间微妙的情感联系。

收录诗词(3229)

苏轼(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和仲,、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 字:子瞻
  • 号:铁冠道人
  • 籍贯: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

相关古诗词

二十六日五更起行,至磻溪,天未明

夜入磻溪如入峡,照山炬火落惊猿。

山头孤月耿犹在,石上寒波晓更喧。

至人旧隐白云合,神物已化遗踪蜿。

安得梦随霹雳驾,马上倾倒天瓢翻?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元]韵

是日自磻溪,将往阳平,憩于麻田青峰寺之下院翠麓亭

不到峰前寺,空来渭上村。

此亭聊可喜,修径岂辞扪。

谷映朱栏秀,山含古木尊。

路穷惊石断,林缺见河奔。

马困嘶青草,僧留荐晚飧。

我来秋日午,旱久石床温。

安得云如盖,能令雨泻盆。

共看山下稻,凉叶晚翻翻。

形式: 排律 押[元]韵

二十七日,自阳平至斜谷,宿于南山中蟠龙寺

横槎晚渡碧涧口,骑马夜入南山谷。

谷中暗水响泷泷,岭上疏星明煜煜。

寺藏岩底千万仞,路转山腰三百曲。

风生饥虎啸空林,月黑惊麇窜修竹。

入门突兀见深殿,照佛青荧有残烛。

愧无酒食待游人,旋斫杉松煮溪蔌。

板阁独眠惊旅枕,木鱼晓动随僧粥。

起观万瓦郁参差,目乱千岩散红绿。

门前商贾负椒荈,山后咫只连巴蜀。

何时归耕江上田,一夜心逐南飞鹄?

形式: 古风

是日至下马碛,憩于北山僧舍。有阁曰怀贤,南直斜谷,西临五丈原,诸葛孔明所从出师也

南望斜谷口,三山如犬牙。

西观五丈原,郁屈如长蛇。

有怀诸葛公,万骑出汉巴。

吏士寂如水,萧萧闻马檛。

公才与曹丕,岂止十倍加。

顾瞻三辅间,势若风捲沙。

一朝长星坠,竟使蜀妇髽。

山僧岂知此,一室老烟霞。

往事逐云散,故山依渭斜。

客来空吊古,清泪落悲笳。

形式: 古风 押[麻]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