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止白和上

寻幽每忘倦,相对惬襟期。

花气穿云细,泉声出竹迟。

心空山更静,句妙世常知。

岂为晴湖眺,春风几度思。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支]韵

鉴赏

此诗《怀止白和上》由明末清初诗人朱用纯所作,描绘了一幅寻幽访静、心旷神怡的山水画卷。全诗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深切感悟与心灵的净化过程。

首联“寻幽每忘倦,相对惬襟期”,开篇即点明了诗人的行为动机——寻觅幽静之地,以求心灵的慰藉与放松。这里的“寻幽”不仅指寻找自然之幽,更是寻求内心深处的宁静与和谐。“忘倦”则表达了诗人对这一过程的全情投入与享受,仿佛在自然中找到了精神的寄托。

颔联“花气穿云细,泉声出竹迟”,进一步描绘了诗人眼中所见的自然景象。花朵的香气穿透云层,显得格外细腻,而泉水从竹林间流出的声音,则是那样悠长而缓慢。这两句通过视觉与听觉的双重描写,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富有生机的氛围,让读者仿佛能感受到空气中弥漫的清新与生命的律动。

颈联“心空山更静,句妙世常知”,转而表达诗人内心的体验与感悟。随着心灵的空灵,山也显得更加寂静,仿佛整个世界都因这份宁静而变得更加美好。同时,诗人认为自己创作的诗句,因其蕴含的深刻哲理与美妙意境,即便在世间也能被广泛理解与欣赏。这里既是对自身才华的自信,也是对自然与人文之间和谐关系的赞美。

尾联“岂为晴湖眺,春风几度思”,收束全诗,诗人似乎在思考与展望。他并非仅仅为了观赏晴日下的湖光山色,而是通过春风的多次吹拂,不断激发着内心深处的思绪与灵感。这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赞美,更是对生命旅程中不断探索与思考的肯定。

综观全诗,《怀止白和上》通过细腻的描绘与深刻的感悟,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追求与对内心世界的探索,以及在两者交汇处所获得的精神满足与心灵净化。诗中充满了对自然之美的赞叹,对内心平静的向往,以及对生活哲理的深思,是一首富有意境与情感深度的作品。

收录诗词(20)

朱用纯(明末清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明诸生。入清,隐居教读。治学确守程朱理学,所著《治家格言》,流传颇广。康熙间坚辞博学鸿儒之荐。另有《愧讷集》、《大学中庸讲义》

  • 字:致一
  • 号:柏庐
  • 籍贯:明末清初江南昆山
  • 生卒年:1627—1698

相关古诗词

击壤草堂看桂

金风吹欲尽,桂放草堂幽。

色许东篱借,香随震泽浮。

月弦疑满魄,人静觉深秋。

花气浑教醉,何须促酒筹?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尤]韵

洞山

传闻林屋中,其事多不经。

古今足迹到,玉柱与金庭。

我亦无所取,披云上翠屏。

不知自何代,忽然来六丁。

顽顽矿乱斧,片片堆空青。

舞伏非一势,龙象各殊形。

玲珑复突兀,巧匠袖手停。

或言怀襄时,漱击成晶荧。

或言女娲遗,奇质故亭亭。

二者皆荒诞,天风忽寥冷。

山本号龙洞,龙去已沉冥。

直疑鳞甲蜕,错落几千龄。

至今满苔绿,风雨闻龙腥。

形式: 古风

题表被甥《濯足万里流图》

士志贵远大,士品贵芳洁。

此非高隐图,特异尘途辙。

人生万里程,始步难蹉跌。

便当拔污泥,介焉终其节。

万钟有弗受,三公有弗屑。

纵令江汉濯,何难与比絜。

胡生正年少,希尚胡卓绝。

勉哉素履往,窃为吾道悦。

形式: 古风 押[屑]韵

赋梅花初月酬汪古义诸公

冬至之后江上春,来车去马秦淮滨。

峨峨钟山楼观古,翼翼南国衣冠新。

此时游子逸兴发,客衾忽梦歙溪云。

金陵子弟来相送,梅花初月尤殷勤。

我昔盛年学书史,担簦载贽非隐伦。

中遭丧乱百念息,揣分甘作山中人。

山中得此构重屋,惜其背寅乃面申。

清宵魂交古君子,为云安名一何神。

寒梅始花日出辰,当楼新月悬钩银。

天根阳生花实茂,月窟魄死光辉沉。

蓓蕾数点春,我巳见其映雪千树之玉津。

漂渺一眉金,我巳看作行天五夜之冰轮。

功名事业塞宇宙,敛之方寸谓之仁。

隆中窥此诸闻达,莘野抱此称天民。

即今谁因乃成此,故人陶侃与贺循。

未能陈力当引去,山中梅月姑相亲。

天根月窟古所云,动静之机斡洪钧。

世人漫作复姤二卦看,缘何得见梅花初月之景象与夫隐者之天真。

再拜文儒领佳贶,长歌作谢聊自申。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