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英殿秋宴教坊词致语口号

霜霏碧瓦尚生烟,日泛彤庭已集仙。

霭霭四门多吉士,熙熙万国屡丰年。

高秋爽气明宫殿,元祐和声入管弦。

菊有芳兮兰有秀,从臣谁和《白云篇》。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翻译

屋顶积雪尚未消融,阳光照耀下红庭已如仙境。
四面的大门笼罩着吉祥之气,各国人民喜庆丰收连连。
秋高气爽,宫殿明亮,元祐年间和谐之声融入音乐之中。
菊花芬芳,兰花秀丽,群臣中有谁能和诗《白云篇》呢?

注释

霜霏:积雪。
碧瓦:青绿色的屋瓦。
生烟:未完全消融,有如轻烟缭绕。
彤庭:红色的庭院。
集仙:如神仙聚会。
霭霭:祥瑞、浓厚。
四门:四周的大门。
吉士:吉祥之人。
熙熙:繁荣、和睦。
万国:各国。
屡丰年:连年丰收。
高秋:深秋。
爽气:清爽之气。
明宫殿:明亮的宫殿。
元祐:宋朝的一个时期。
和声:和谐的声音。
管弦:音乐。
菊有芳:菊花散发香气。
兰有秀:兰花显得清秀。
从臣:朝廷官员。
《白云篇》:可能指代一首诗,以白云为题。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场秋日宫廷宴会的盛况。开篇两句“霜霏碧瓦尚生烟,日泛彤庭已集仙”通过霜气和日光的交辉,勾勒出一幅皇家殿宇在秋阳下的宁静与神圣图景。这里的“霜霏”指的是轻薄的露水,象征着清晨的湿润,而“碧瓦尚生烟”则透露出宫廷建筑上仍有炊烟袅袅升腾,表明宴会即将开始。接着,“日泛彤庭已集仙”则描写了阳光洒在红色的宫殿上,仿佛已经聚集了神仙一般的佳人。

第三、四句“霭霭四门多吉士,熙熙万国屡丰年”展现了宴会现场的热闹与祥瑞。其中,“霭霭四门多吉士”描绘的是殿宇四周聚集着许多吉祥之士,而“熙熙万国屡丰年”则预示着国泰民安,连年丰收。

五、六句“高秋爽气明宫殿,元祐和声入管弦”表达了作者对这场宴会的赞美之情。这里,“高秋爽气”捕捉了秋天清新宜人的气候,而“明宫殿”则是宴会举办地的壮丽。“元祐和声入管弦”进一步突出了宴会中的音乐氛围,"元祐"可能指的是宋仁宗时期的年号,也有可能是对美好声音的形容,而“和声入管弦”则描写了乐曲中和谐旋律通过琴瑟等乐器传达出来。

最后两句“菊有芳兮兰有秀,从臣谁和《白云篇》”通过鲜花比喻,表达了对宴会上才艺出众之人的赞赏。其中,“菊有芳兮兰有秀”形容了菊花与兰花各自的美丽,而“从臣谁和《白云篇》”则是作者询问在场的人中,谁能与古代乐曲《白云篇》的美妙相媲。

这首诗不仅展示了苏轼在词藻上的功力,更重要的是传达了一种对国家安泰、文化繁荣的美好愿景。

收录诗词(3229)

苏轼(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和仲,、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 字:子瞻
  • 号:铁冠道人
  • 籍贯: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

相关古诗词

兴龙节集英殿宴教坊词致语口号(其一)

凛凛重瞳日月新,四方惊喜识天人。

共知若木初升旦,且种蟠桃莫计春。

请吏黑山归属国,给扶黄发拜严宸。

紫皇应在红云里,试问清都侍从臣。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兴龙节集英殿宴教坊词致语口号(其二)

风卷云舒合两班,曈曈瑞日映天颜。

观书已获千秋镜,积德长为万岁山。

腊雪未消三务起,壬人不用五兵闲。

相逢父老争相贺,却笑华胥是梦间。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删]韵

紫宸殿正旦教坊词致语口号

九霄清跸一声雷,万物欣荣意已开。

晓日自随天仗出,春风不待斗杓回。

行看菖叶催耕籍,共喜椒花映寿杯。

欲识太平全盛事,振振鹓鹭满云台。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

集英殿春宴教坊词致语口号

万人歌舞乐芳辰,长养恩深第四春。

令下风雷常有信,时来草木岂知仁。

璿玑已正三阶泰,玉琯初知九奏均。

更欲年年同此乐,故应相继得元臣。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