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卢师陈奉使紫荆关

季冬繁霜雪,塞草寒不菲。

之子遵朔方,驾言即长岐。

扬旌灞水北,促辔渔阳西。

岂不念修阻,王程有严期。

丈夫既策名,委身事驱驰。

咨诹重将指,辛苦焉得辞。

况君志远游,夙昔攻文词。

上谷古雄镇,幽并势威夷。

于焉寄慷慨,亦足宣遐思。

岂若抱椠人,终年守金闺。

鸣珂紫云阙,端简白玉墀。

通籍岂不佳,旅进曾何俾。

古贤荣有事,去子行无稽。

念惟羁愁中,复此相仳离。

长风西北来,吹我双鬓丝。

高歌激清商,愿倒风前卮。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是明代文徵明所作的《送卢师陈奉使紫荆关》,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送别友人的场景与情感。

诗的开篇“季冬繁霜雪,塞草寒不菲”,以冬日严寒的景象起笔,营造出一种肃穆而略带凄凉的氛围,预示着即将离别的哀愁。接着“之子遵朔方,驾言即长岐”点明友人即将前往遥远的北方,踏上征途。“扬旌灞水北,促辔渔阳西”则生动描绘了友人启程时的壮丽场面,旗帜飘扬,马蹄急促,充满了对未知旅程的期待与决心。

“岂不念修阻,王程有严期”表达了对友人旅途艰辛的关切,同时也肯定了友人为国家使命所作出的牺牲。“丈夫既策名,委身事驱驰”是对友人身份和职责的认同,强调了在国家大事面前个人的奉献精神。“咨诹重将指,辛苦焉得辞”进一步强调了友人在执行任务过程中的艰难与不可推卸的责任感。

“况君志远游,夙昔攻文词”赞扬了友人不仅有远大的志向,还具备深厚的文学修养。“上谷古雄镇,幽并势威夷”描绘了友人即将前往的地点——紫荆关的历史地位与军事重要性。“于焉寄慷慨,亦足宣遐思”表达了对友人在此地抒发豪情壮志的期待,以及对远方思绪的寄托。

“岂若抱椠人,终年守金闺”与前文形成对比,表达了对友人远离俗世、追求理想生活的赞赏。“鸣珂紫云阙,端简白玉墀”描绘了友人到达目的地后的辉煌景象,象征着其功成名就。“通籍岂不佳,旅进曾何俾”表达了对友人仕途顺利的祝福,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对自身处境的感慨。“古贤荣有事,去子行无稽”鼓励友人效仿古代贤人,勇敢前行,不畏困难。“念惟羁愁中,复此相仳离”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离别的不舍与担忧。“长风西北来,吹我双鬓丝”以自然景象比喻时间的流逝与岁月的无情。“高歌激清商,愿倒风前卮”则是诗人对友人离别之际的祝愿,希望友人能像高歌一样激昂,像饮酒一样畅快,充满对未来的美好期待。

整首诗情感真挚,既有对友人离别的哀愁,也有对其远大理想的赞美,以及对自身境遇的反思,展现了深厚的人文关怀和对友情的珍视。

收录诗词(820)

文徵明(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原名壁(或作璧)。四十二岁起,以字行,更字徵仲。故号“衡山居士”,世称“文衡山”,汉族,长州(今江苏苏州)人。明代著名画家、书法家、文学家。的书画造诣极为全面,诗、文、书、画无一不精,人称是“四绝”的全才。与沈周共创“吴派”,与沈周、唐伯虎、仇英合称“明四家”(“吴门四家”)。诗宗白居易、苏轼,文受业于吴宽,学书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在诗文上,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 并称“吴中四才子”。在画史上与沈周、唐寅、仇英合称“吴门四家”

  • 字:徵明
  • 籍贯:因先世衡山
  • 生卒年:1470年11月28日—1559年3月28日

相关古诗词

送王承恩侍讲参政四川

鸟道巇㠊万里赊,从臣分省向三巴。

中朝声望云山重,内史文章锦水华。

烂熳新恩苍玉节,依然旧署紫薇花。

只应未忘论思地,翘首金銮北斗斜。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麻]韵

送蔡巨源参政

廿年湖海漫相知,再见都城总别离。

旅客倦游常卧病,使君王事有程期。

清风万里闽山节,明月孤舟潞水思。

尘土欺人双鬓短,不知何处更论诗。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送陆举之

三载追随供奉班,方舟千里又同还。

君行问寝辞青?,我已焚鱼住碧山。

尘土自怜羸马倦,江湖莫羡白鸥閒。

匆匆手袂何须恋,剡曲吴淞一水间。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删]韵

致仕出京言怀(其一)

独骑羸马出枫宸,回首长安万斛尘。

白发岂堪供世事,青山自古有閒人。

荒馀三径犹存菊,兴落扁舟不为莼。

老得一官常卧病,可能勋业上麒麟。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