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用喜雪韵四首(其一)

不用韩非骋说难,异同坚白谩多端。

恍迷千界现梵国,骈集万妃驱女官。

要得彘生将罟没,恐他鼍怪作城看。

道人宴坐蒲团上,外景常如内景胖。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寒]韵

翻译

无需像韩非子那样辩论难解的问题,关于事物本质的差异和相同之处争论太多。
在恍惚中仿佛看见无数世界显现为佛国,众多妃嫔被驱赶着像是宫廷中的女官。
想要捕获猪一样的目标,可能要用渔网隐藏起来,以免引来水怪将其视为城墙。
修行者静坐在蒲团上打坐,外界景象如同内心世界的宁静丰盈。

注释

韩非:战国思想家,以辩论著称。
骋说:辩论,阐述。
坚白:古代哲学概念,指事物的本质。
谩多端:无谓地争论。
千界:无数的世界或境界。
梵国:佛教中的极乐世界。
骈集:聚集,成群结队。
女官:宫廷中的女性官员。
彘生:比喻难以捕捉的目标。
罟:渔网。
鼍怪:传说中的水怪。
宴坐:静坐冥想。
蒲团:佛教徒打坐用的垫子。
内景胖:内心世界的丰富与平静。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吴潜的作品,名为《九十用喜雪韵四首(其一)》。从诗中可以看出作者对佛理和道法有深刻的理解和独特的见解。

"不用韩非骋说难,异同坚白谩多端。"

这两句通过引用古代哲学家韩非的名字,表达了对辩论和区分真伪的困难性有深刻的认识。"异同坚白谩多端"则是指世间万物虽然表面上存在差别,但本质上却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

"恍迷千界现梵国,骈集万妃驱女官。"

这两句描绘了一幅佛教净土的图景,其中“恍迷千界”可能指的是对众生所处世界的迷茫状态,“梵国”则是佛教中的极乐世界。这两句通过佛教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于超脱尘世、追求精神境界的向往。

"要得彘生将罟没,恐他鼍怪作城看。"

这两句则转向道家思想,其中“要得彘生”可能是指通过修炼达到长生不老的状态,“将罟没”则可能隐喻着对时间和空间的超越。而后半句则是在表达对于外界干扰的警惕,保持内心的清净无为。

"道人宴坐蒲团上,外景常如内景胖。"

这两句直接描写了一个道士在蒲团(一种用于打坐冥想的垫子)上的静坐状态,“外景常如内景胖”则表达了一种境界,即外部世界的变换与内心的宁静和谐相融。

整首诗通过对佛道两家哲理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于精神修养的追求,以及对超越尘世、达到心灵自由状态的向往。

收录诗词(514)

吴潜(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宁宗嘉定十年(1217)举进士第一,授承事郎,迁江东安抚留守。理宗淳祐十一年(1251)为参知政事,拜右丞相兼枢密使,封崇国公。次年罢相,开庆元年(1259)元兵南侵攻鄂州,被任为左丞相,封庆国公,后改许国公。被贾似道等人排挤,罢相,谪建昌军,徙潮州、循州。与姜夔、吴文英等交往,但词风却更近于辛弃疾。其词多抒发济时忧国的抱负与报国无门的悲愤。格调沉郁,感慨特深。著有《履斋遗集》,词集有《履斋诗余》

  • 号:履斋
  • 籍贯:宣州宁国(今属安徽)
  • 生卒年:1195—1262

相关古诗词

九用喜雨韵三首(其三)

家乡千里隔千岑,想见飞鸣鹤在阴。

留滞又烦山寄檄,平安且幸竹传音。

谩誇斋静香凝寝,但觉檐高响发砧。

若把悲愁情绪较,蚤秋不似暮秋深。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侵]韵

九用喜雨韵三首(其二)

倒瓮翻盆势莫禁,旱滩焦碛尽低沈。

定知此喜非常喜,只是将心去比心。

人乐和丰方卖剑,谁贪遗滞忽亡簪。

村翁曳杖前山去,丁祝孙来酒户寻。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侵]韵

九用喜雨韵三首(其一)

何消黍稷荐馨香,三尺抬头即昊苍。

雨缶决来如此溢,风车输与自然凉。

问他金玉堆成坞,更使珠玑积在箱。

逢却年饥堪煮否,移民移粟定旁皇。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八用喜雨韵三首(其三)

砾石何分埠与岑,神功且幸景多阴。

愿闻庆义空中语,喜听子期岩下音。

南圃壁悬居士杖,西邻床撼女郎砧。

消磨乡思凭杯酒,力不能任莫放深。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侵]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