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杂诗(其二)》由宋代诗人王令所作,通过对召公这一历史人物的描绘,表达了对古代圣贤之治的向往与对当今社会现实的反思。
首句“召公方伯尊,材亦圣人亚”赞美了召公作为一方之长的崇高地位和卓越才能,将其比作仅次于圣人的存在,凸显出召公在治理国家方面的非凡能力。接着,“农时惮烦民,听讼小棠下”描述了召公在农忙时节关心百姓,亲自处理诉讼案件的情景,展现了他体恤民情、亲力亲为的领导风范。
然而,接下来的“嗟今千里长,已耻问耕稼”则揭示了诗人对当下社会的不满。他感叹于今日官员与百姓之间的距离拉大,甚至耻于询问农事,反映出官僚主义的盛行和与民脱节的现象。最后,“弹琴高堂上,欲以无为化”表达了诗人对于理想政治的追求,即希望统治者能像古代圣贤那样,在高堂之上弹琴自娱,通过无为而治的方式感化民众,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整首诗通过对比古今,表达了对古代圣贤之治的怀念以及对当前社会问题的忧虑,体现了诗人对理想政治的向往和对现实的深刻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