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明代诗人游朴所作的《次桑洲驿访革除遗臣卢编修故居》,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对历史人物的追思与感慨。
首联“桑洲洲上问遗臣,野老含凄未忍陈”,开篇即以“桑洲”这一地点引入,点明了访古寻迹的主题。诗人站在桑洲之上,向已逝的忠臣发出询问,野老们含着哀伤,不忍将往事一一诉说。这里运用了象征手法,“桑洲”暗喻历史的变迁,而“遗臣”则代表那些在历史长河中坚守正义、忠诚于国家的先贤。
颔联“归骨无凭空蔓草,故居何处久荒榛”,进一步深化了主题。诗人感叹忠臣死后归葬之地无从考证,只能任由荒草蔓生;故居也早已荒废,无人问津。这两句通过自然景象的衰败,隐喻了忠臣事迹的逐渐被遗忘,表达了对历史记忆流失的忧虑。
颈联“杜鹃已化西川魄,精卫犹衔东海嗔”,运用了两个典故。杜鹃化为西川之魂,象征着忠臣的灵魂仍在世间游荡,未能安息;精卫填海的故事在这里被用来比喻忠臣虽已逝去,但其精神和意志仍在激励后人。这两句通过神话传说,增强了诗歌的意境,同时也寄托了诗人对忠臣精神的敬仰和怀念。
尾联“独有英风长不散,首阳千古并嶙峋”,收束全诗,强调了忠臣的英风虽已逝去,但其高尚品德和坚定信念将永远流传,如同首阳山一般屹立不倒。这里将忠臣的精神比作首阳山,寓意其品格如山般坚韧,永垂不朽。
整首诗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追忆,表达了对忠诚、正义和高尚品德的颂扬,以及对历史记忆和文化传承的重视。诗人的笔触细腻,情感深沉,展现了对历史和文化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