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桑洲驿访革除遗臣卢编修故居

桑洲洲上问遗臣,野老含凄未忍陈。

归骨无凭空蔓草,故居何处久荒榛。

杜鹃已化西川魄,精卫犹衔东海嗔。

独有英风长不散,首阳千古并嶙峋。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鉴赏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游朴所作的《次桑洲驿访革除遗臣卢编修故居》,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对历史人物的追思与感慨。

首联“桑洲洲上问遗臣,野老含凄未忍陈”,开篇即以“桑洲”这一地点引入,点明了访古寻迹的主题。诗人站在桑洲之上,向已逝的忠臣发出询问,野老们含着哀伤,不忍将往事一一诉说。这里运用了象征手法,“桑洲”暗喻历史的变迁,而“遗臣”则代表那些在历史长河中坚守正义、忠诚于国家的先贤。

颔联“归骨无凭空蔓草,故居何处久荒榛”,进一步深化了主题。诗人感叹忠臣死后归葬之地无从考证,只能任由荒草蔓生;故居也早已荒废,无人问津。这两句通过自然景象的衰败,隐喻了忠臣事迹的逐渐被遗忘,表达了对历史记忆流失的忧虑。

颈联“杜鹃已化西川魄,精卫犹衔东海嗔”,运用了两个典故。杜鹃化为西川之魂,象征着忠臣的灵魂仍在世间游荡,未能安息;精卫填海的故事在这里被用来比喻忠臣虽已逝去,但其精神和意志仍在激励后人。这两句通过神话传说,增强了诗歌的意境,同时也寄托了诗人对忠臣精神的敬仰和怀念。

尾联“独有英风长不散,首阳千古并嶙峋”,收束全诗,强调了忠臣的英风虽已逝去,但其高尚品德和坚定信念将永远流传,如同首阳山一般屹立不倒。这里将忠臣的精神比作首阳山,寓意其品格如山般坚韧,永垂不朽。

整首诗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追忆,表达了对忠诚、正义和高尚品德的颂扬,以及对历史记忆和文化传承的重视。诗人的笔触细腻,情感深沉,展现了对历史和文化的深刻思考。

收录诗词(406)

游朴(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少聪慧,九岁能属文。万历二年进士,授成都府推官。入为大理寺评事。历迁刑部郎中。三任法曹,办案力求公正。官终湖广参政。有《藏山集》

  • 字:太初
  • 籍贯:明福建福宁(今福建柘荣县)
  • 生卒年:1526—1599

相关古诗词

台郡守杨贯斋邀游东湖

匹马流观海上图,一尊随处有东湖。

三台倒影涵天镜,万壑凝冰置玉壶。

乍可清狂容傲吏,不须感慨问樵夫。

兴亡百变浮云散,且对湖光共醉呼。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虞]韵

金存庵老师霞举楼席上口占

一去门墙三十秋,重瞻杖舄念悠悠。

依然孺子当年榻,更上元龙此日楼。

绪论难穷攻木秘,玄言已遂饮河求。

自怜行役随蓬转,明发仍牵去住愁。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傅侍御约余同游雁山余留滞四明天台间遂爽其期比至山而侍御先登去两月余矣侍御登山为雨潦所苦乃余至之日晴空皦然奇峦怪石在云表者毫末尽睹不得与侍御同之赋此寄怀

几年梦寐雁山深,芒屩篮舆惬素心。

白日好从黄鹄举,天风时听紫鸾音。

欲追骢马惭驽后,见说神羊苦潦侵。

莫怪随车多雾雨,商家原用傅为霖。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侵]韵

与卫淇竹郡守集江心寺(其一)

谁借龙宫五百年,瑰奇雄压海东偏。

巨鳌犹拥神山立,彩蜃长浮佛国鲜。

照水珠光双塔月,隔江鼎食万家烟。

一杯此日随仙侣,疑泛波心太乙莲。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