熙宁壬子八月于洛阳妙觉寺考试举人及还道出嵩少之间至许昌共得大小诗二十六首.登嵩山十首(其十)启母石

神夫化黄熊,神母化白石。

婴儿剖还父,涕泣何暇恤。

尔来三千岁,往事谁复识。

惟有少姨存,相望居二室。

形式: 古风

翻译

神夫变化为黄熊,神母化作白石。
婴儿被剖开还给父亲,哭泣声中哪有空闲顾及悲伤。
如今已过了三千年,过去的岁月还有谁记得。
只有年轻的姨妈尚在,她居住在这两间屋子里,遥遥相望。

注释

神夫:指神话中的男性神祇。
化:变化。
黄熊:古代神话中的动物,象征力量或长寿。
神母:指神话中的女性神祇。
白石:可能象征纯洁或不朽。
婴儿:指神话中的某个角色或象征新生。
剖还:剖开归还。
涕泣:哭泣。
暇恤:无暇顾及,悲伤。
尔来:自那时以来。
往事:过去的岁月。
谁复识:还有谁知道。
少姨:年轻的姨妈。
存:存活。
相望:遥遥相望。
二室:两间屋子。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段神话般的传说,讲述了神夫神母化身为黄熊和白石的神秘故事。婴儿降生后被分离,回归父亲怀抱时,母亲涕泣不舍,情感深沉。诗人借此历史典故,表达了时间流转之快,三千年的沧桑变迁,使得往昔之事几乎无人再能记起。唯有少姨尚在,两位亲人分别居住在不同的地方,遥遥相望,充满了淡淡的哀愁和对过去的怀念。

苏辙以简洁的语言,勾勒出一幅神话与现实交织的画面,寓言中蕴含着对亲情的珍视和岁月无情的感慨。整首诗情感深沉,富有哲理,体现了宋词婉约而又不失力度的特点。

收录诗词(1852)

苏辙(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 字:子由
  • 籍贯:眉州眉山(今属四川)
  • 生卒年:1039—1112年

相关古诗词

熙宁壬子八月于洛阳妙觉寺考试举人及还道出嵩少之间至许昌共得大小诗二十六首.登嵩山十首(其九)吴道子画四真君

浮埃古壁上,萧然四真人。

矫如云中鹤,犹若畏四邻。

坐令世俗士,自惭污浊身。

勿谓今所无,嵩少多隐沦。

形式: 古风 押[真]韵

熙宁壬子八月于洛阳妙觉寺考试举人及还道出嵩少之间至许昌共得大小诗二十六首.登嵩山十首(其七)法华岩

飞桥走岩居,茅屋今已破。

何年避世僧,此地常独卧。

秋风高鸟入,夜月寒猿过。

自非心已灰,静极生悲惰。

形式: 古风 押[个]韵

熙宁壬子八月于洛阳妙觉寺考试举人及还道出嵩少之间至许昌共得大小诗二十六首.登嵩山十首(其八)将军柏

肃肃避暑宫,石殿秋日冷。

凛然中庭柏,气压千夫整。

风声答万壑,云色通诸岭。

材大难为工,甘与蓬蒿屏。

形式: 古风 押[梗]韵

熙宁壬子八月于洛阳妙觉寺考试举人及还道出嵩少之间至许昌共得大小诗二十六首.登嵩山十首(其五)峰顶寺

重重山前峰,上上终非顶。

行登众岭彻,始得山门迥。

高风惨多寒,落日侧先暝。

却视向所经,眇如在深井。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