熙宁壬子八月于洛阳妙觉寺考试举人及还道出嵩少之间至许昌共得大小诗二十六首.登嵩山十首(其八)将军柏

肃肃避暑宫,石殿秋日冷。

凛然中庭柏,气压千夫整。

风声答万壑,云色通诸岭。

材大难为工,甘与蓬蒿屏。

形式: 古风 押[梗]韵

翻译

清冷的避暑宫殿,石砌的殿宇在秋日显得更加寂静。
正中央的柏树威严耸立,气息仿佛能压倒千军万马,庄重整齐。
风吹过山谷发出回应,云彩映照着连绵的山岭。
由于木材巨大,难以精细雕刻,它甘愿作为普通的草木,做屏障之用。

注释

肃肃:形容清静或严肃。
避暑宫:专供避暑的宫殿。
石殿:用石头建造的宫殿。
凛然:威严的样子。
中庭柏:庭院中的柏树。
气压千夫整:气息强大,令人感到整齐严肃。
风声答万壑:风声在山谷间回荡。
云色通诸岭:云彩映照着远处的山岭。
材大难为工:因木材太大,难以精细加工。
甘与蓬蒿屏:甘愿像蓬蒿一样做屏障,不求华丽。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辙所作的《熙宁壬子八月于洛阳妙觉寺考试举人及还道出嵩少之间至许昌共得大小诗二十六首.登嵩山十首(其八)将军柏》。诗中描绘了肃穆的避暑宫殿,石殿在秋日里显得格外清凉。诗人笔下的中庭柏树威严挺立,仿佛能压倒千军万马,展现出其不凡的气势。风吹过山谷,回荡着它的声音,云彩也似乎与山岭相通,显示出其高大的形象。诗人感慨大树虽材大却难以被精细雕琢,甘愿与寻常的蓬蒿为伍,寓言般的表达了对高洁品质的赞美和自我期许。整首诗以景寓情,借物言志,展现了苏辙的文人情怀和对高尚人格的追求。

收录诗词(1852)

苏辙(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 字:子由
  • 籍贯:眉州眉山(今属四川)
  • 生卒年:1039—1112年

相关古诗词

熙宁壬子八月于洛阳妙觉寺考试举人及还道出嵩少之间至许昌共得大小诗二十六首.登嵩山十首(其五)峰顶寺

重重山前峰,上上终非顶。

行登众岭彻,始得山门迥。

高风惨多寒,落日侧先暝。

却视向所经,眇如在深井。

形式: 古风

熙宁壬子八月于洛阳妙觉寺考试举人及还道出嵩少之间至许昌共得大小诗二十六首.登嵩山十首(其三)捣衣石

玉女云为衣,飘摇不须捣。

空传岩下石,夜杵知谁抱。

清泉供浣濯,素月铺缯缟。

人世迫秋寒,处处砧声早。

形式: 古风 押[皓]韵

熙宁壬子八月于洛阳妙觉寺考试举人及还道出嵩少之间至许昌共得大小诗二十六首.登嵩山十首(其六)登封坛

登封事已遥,大碑摧风雨。

灵坛久销秃,古木中梁柱。

峰峦至此尽,苍石无寸土。

俯视万仞高,悲辛但狂顾。

形式: 古风

程八信孺表弟剖符单父相遇颍川归乡待阙作长句赠别

我生犹及见大门,弟兄中外十七人。

两家门户甲乡党,正如颍川数孙陈。

嗈嗈鸣雁略云汉,风吹散落天一垠。

归来勉强整毛羽,饮水啄粒伤离群。

东西隔绝不敢恨,死生相失长悲辛。

萧萧华发对妻子,往往老泪流衣巾。

仲叔已尽季亦老,双星孤月耿独存。

老夫闭门不敢出,喜君三度乘朱轮。

今春剖符地尤胜,不齐自古留芳尘。

回车访我念衰老,挽衣把臂才逡巡。

君行到官我未死,杖藜便是不速宾。

一尊酌我当有问,此国岂有贤于君。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