熙宁壬子八月于洛阳妙觉寺考试举人及还道出嵩少之间至许昌共得大小诗二十六首.登嵩山十首(其五)峰顶寺

重重山前峰,上上终非顶。

行登众岭彻,始得山门迥。

高风惨多寒,落日侧先暝。

却视向所经,眇如在深井。

形式: 古风

翻译

层层叠叠的山峦前峰,虽然步步升高却并非顶峰。
行走于众多山岭之间直至尽头,才终于见到开阔的山门。
山顶上的风凄冷而多寒意,夕阳斜照下天色显得格外昏暗。
回首望去,刚刚走过的路途,仿佛深陷在幽深的井底。

注释

重重:形容山峰众多且密集。
上上:连续两次使用'上',表示不断攀登。
彻:尽头,此处指走到山门。
迥:开阔,与之前的'众岭'形成对比。
惨:凄凉,形容风的寒冷。
侧先暝:太阳偏西天色就暗下来。
眇如:渺小如同,形容距离遥远。
深井:比喻回头看去的山路深邃而难以分辨。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辙的《登嵩山十首·其五·峰顶寺》。诗人通过描绘登山的过程,展现了嵩山的峻峭与深远。"重重山前峰,上上终非顶",形象地刻画了山路曲折连绵,仿佛永无止境,暗示了攀登的艰难。"行登众岭彻,始得山门迥",表达了终于到达山顶,视野开阔的喜悦和成就感。

"高风惨多寒,落日侧先暝",描绘了山巅的气候特点,寒风凛冽,夕阳西下,天色渐暗。这两句寓含了时间的流逝和环境的苍凉。最后,"却视向所经,眇如在深井",回首望去,先前走过的路显得渺小,如同深井中的倒影,表现出诗人对登顶过程的回顾和感慨。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登山为线索,寓言人生的追求,既有自然景色的描绘,也有哲理的思考,体现了苏辙诗歌的深沉和意蕴。

收录诗词(1852)

苏辙(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 字:子由
  • 籍贯:眉州眉山(今属四川)
  • 生卒年:1039—1112年

相关古诗词

熙宁壬子八月于洛阳妙觉寺考试举人及还道出嵩少之间至许昌共得大小诗二十六首.登嵩山十首(其三)捣衣石

玉女云为衣,飘摇不须捣。

空传岩下石,夜杵知谁抱。

清泉供浣濯,素月铺缯缟。

人世迫秋寒,处处砧声早。

形式: 古风 押[皓]韵

熙宁壬子八月于洛阳妙觉寺考试举人及还道出嵩少之间至许昌共得大小诗二十六首.登嵩山十首(其六)登封坛

登封事已遥,大碑摧风雨。

灵坛久销秃,古木中梁柱。

峰峦至此尽,苍石无寸土。

俯视万仞高,悲辛但狂顾。

形式: 古风

程八信孺表弟剖符单父相遇颍川归乡待阙作长句赠别

我生犹及见大门,弟兄中外十七人。

两家门户甲乡党,正如颍川数孙陈。

嗈嗈鸣雁略云汉,风吹散落天一垠。

归来勉强整毛羽,饮水啄粒伤离群。

东西隔绝不敢恨,死生相失长悲辛。

萧萧华发对妻子,往往老泪流衣巾。

仲叔已尽季亦老,双星孤月耿独存。

老夫闭门不敢出,喜君三度乘朱轮。

今春剖符地尤胜,不齐自古留芳尘。

回车访我念衰老,挽衣把臂才逡巡。

君行到官我未死,杖藜便是不速宾。

一尊酌我当有问,此国岂有贤于君。

形式: 古风

程之元表弟奉使江西次前年送赴楚州韵戏别

送君守山阳,羡君食淮鱼。

送君使钟陵,羡君江上居。

怜君喜为吏,临行不唏嘘。

纷纷出歌舞,绿发照琼梳。

归鞍踏凉月,倒尽清樽馀。

嗟我病且衰,兀然守文书。

齿疏懒食肉,一饭甘青蔬。

爱水亦已乾,尘土生空渠。

清贫虽非病,简易由无储。

家使赤脚妪,何烦短辕车。

君船系东桥,兹行尚徐徐。

对我竟不饮,问君独何欤。

形式: 古风 押[鱼]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