熙宁壬子八月于洛阳妙觉寺考试举人及还道出嵩少之间至许昌共得大小诗二十六首.登嵩山十首(其七)法华岩

飞桥走岩居,茅屋今已破。

何年避世僧,此地常独卧。

秋风高鸟入,夜月寒猿过。

自非心已灰,静极生悲惰。

形式: 古风 押[个]韵

翻译

飞架在岩石上的小桥,昔日的茅屋现已破败。
不知哪一年,有个出世的僧人来到这里,常常独自躺卧。
秋风吹过,高飞的鸟儿归巢,夜晚月光下,寒冷的猿猴穿林而过。
如果不是内心早已如死灰般平静,这样的寂静会让人感到悲伤和懒散。

注释

飞桥:悬空的小桥。
走岩居:建在岩石上的住所。
茅屋:用茅草盖的小屋。
破:破旧不堪。
何年:哪一年。
避世僧:隐居世外的僧人。
常:常常。
独卧:独自躺着。
秋风:秋天的凉风。
高鸟:飞翔在高空的鸟。
夜月:夜晚的月亮。
寒猿:寒冷季节的猿猴。
自非:如果不是。
心已灰:内心已经如死灰般冷漠。
静极:极其安静。
悲惰:悲伤和懒散。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辙的《登嵩山十首(其七)法华岩》中的第七首。诗人描绘了一幅山中隐居的画面,飞桥横跨岩壁,简陋的茅屋已显破败,暗示了岁月的痕迹和人迹的稀疏。他询问着那不知何时的出世僧人,是否曾在此独自度过漫长的时光。

秋风吹过,高飞的鸟儿归巢,夜晚月光下,唯有寒猿穿林而过,营造出一种寂静而凄清的氛围。诗人借此表达了内心的静寂,如果不是心境早已如死灰般平静,这样的宁静恐怕会引发深深的哀愁和消极情绪。

整首诗以写景为主,寓情于景,展现了嵩山深处的自然风貌,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世事淡泊和内心世界的深度思考。苏辙的诗歌风格质朴而深沉,这首诗正是这种风格的体现。

收录诗词(1852)

苏辙(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 字:子由
  • 籍贯:眉州眉山(今属四川)
  • 生卒年:1039—1112年

相关古诗词

熙宁壬子八月于洛阳妙觉寺考试举人及还道出嵩少之间至许昌共得大小诗二十六首.登嵩山十首(其八)将军柏

肃肃避暑宫,石殿秋日冷。

凛然中庭柏,气压千夫整。

风声答万壑,云色通诸岭。

材大难为工,甘与蓬蒿屏。

形式: 古风 押[梗]韵

熙宁壬子八月于洛阳妙觉寺考试举人及还道出嵩少之间至许昌共得大小诗二十六首.登嵩山十首(其五)峰顶寺

重重山前峰,上上终非顶。

行登众岭彻,始得山门迥。

高风惨多寒,落日侧先暝。

却视向所经,眇如在深井。

形式: 古风

熙宁壬子八月于洛阳妙觉寺考试举人及还道出嵩少之间至许昌共得大小诗二十六首.登嵩山十首(其三)捣衣石

玉女云为衣,飘摇不须捣。

空传岩下石,夜杵知谁抱。

清泉供浣濯,素月铺缯缟。

人世迫秋寒,处处砧声早。

形式: 古风 押[皓]韵

熙宁壬子八月于洛阳妙觉寺考试举人及还道出嵩少之间至许昌共得大小诗二十六首.登嵩山十首(其六)登封坛

登封事已遥,大碑摧风雨。

灵坛久销秃,古木中梁柱。

峰峦至此尽,苍石无寸土。

俯视万仞高,悲辛但狂顾。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