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丑纪灾诗

何年湮息壤,千里发胎簪。

洪泽陂难障,淮南害独深。

尾闾原地势,降割岂天心。

十万生人命,经旬突不黔。

报道归仁决,须臾涌浪高。

羊头何滚滚,釜底自滔滔。

草木先秋萎,鱼龙竟日号。

不堪容膝地,霪雨又萧骚。

即以城为岸,惊涛直撼城。

长湖无鸟过,六月已凉生。

野哭何人急,讹言半夜惊。

全家风浪里,秉烛坐深更。

泛宅知无计,危楼且共存。

半间连榻灶,八口杂鸡豚。

呕泄情怀恶,燔烧泪眼昏。

皇天吾不怨,幸免作鱼鼋。

藻荇牵高树,荒村八九墟。

人情争纲罟,劫运到诗书。

大厦何当庇,他乡好卜居。

可怜空际雁,无处觅泪洳。

眼见污邪尽,高原卷亦空。

疗饥思圣米,御湿觅山芎。

不没城三版,难租地一弓。

奇灾经几见,骇绝白头翁。

司空奉帝命,曷以拯灾黎。

上策惟通漕,奇勋在护堤。

归墟迷海口,沙路塞云梯。

财赋维扬地,何堪竟作溪。

五行多错迕,谁与问京房?

谷洛将无斗,淮黄久失常。

禹功真不再,天变故难详。

激荡悲风起,哀音彻大荒。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对一场灾难的深切感受和对受灾民众的同情。诗中通过一系列生动的自然景象和生活细节,展现了灾难带来的破坏与痛苦。从洪水泛滥、土地被淹没,到人们生活陷入困境,乃至精神上的恐惧与绝望,诗人细腻地捕捉了这场灾难的各个方面。

诗的开头描述了灾难的起源与规模,“何年湮息壤,千里发胎簪”,暗示灾难的突然与广泛影响。接着,诗人描绘了洪水肆虐的情景,“洪泽陂难障,淮南害独深”,强调了洪水的不可阻挡和对淮南地区的严重破坏。

随后,诗人转向对受灾民众生活的描写,如“草木先秋萎,鱼龙竟日号”、“全家风浪里,秉烛坐深更”,这些描绘充满了悲凉与无奈,展现了人们在灾难中的无助与痛苦。

诗中还提到了应对灾难的措施,“报道归仁决,须臾涌浪高”,以及对重建家园的渴望,“即以城为岸,惊涛直撼城”。然而,面对如此严重的灾害,这些努力显得微不足道。

最后,诗人表达了对天灾的反思与对未来的忧虑,“司空奉帝命,曷以拯灾黎”,以及对社会秩序和自然规律的质疑,“五行多错迕,谁与问京房?”。

整首诗情感丰富,语言凝练,不仅展现了灾难的残酷现实,也反映了诗人对人性、社会和自然之间关系的深刻思考。

收录诗词(17)

李必恒(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方正学先生祠

烽烟一夕逼南畿,痛绝孤臣泪血挥。

十族可堪同蔓草,九重亦自愧麻衣。

金川燕子飞还出,玉垒龙孙去不归。

祠宇高皇幸邻近,一抔钟阜共斜晖。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微]韵

闻吴中旱

南国惊传云汉歌,空闻阙下颂嘉禾。

粒馀鹦鹉三秋少,草尽飞蝗八月多。

栗里已无田种秫,舂陵难遣吏催科。

长河天上谁能挽,一泻乡关润绿莎。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歌]韵

渡海

捩柁扬帆似发机,茫洋自顾此生微。

乱山断处天应尽,一发穷时鸟不飞。

鱼眼光边波闪烁,龙涎影外国依稀。

壮游奇绝平生冠,斯语东坡未必非。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微]韵

建兰

丛兰生幽谷,莓莓遍林薄。

不纫亦何伤,已胜当门托。

辇至逾关山,滋培珍几阁。

掉头忘闽海,倾心向京洛。

轻飔昼回芳,清泉晚宜瀹。

玉轸一再弹,天际如可作。

形式: 古风 押[药]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