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

西风吹繁暑,夜气初宜秋。

所居稍虚豁,得以消我忧。

独眠堂中央,一榻无衾裯。

开轩敞南北,凉飙入翛翛。

是日七月七,三星已西流。

残云不成雨,缥缈当空浮。

云行忽中断,月彩烂不收。

影落庭树间,枝叶如雕锼。

草根有小虫,微吟作啾啾。

岂复厌喧聒,更觉窗户幽。

我欲终今夕,飞蚊不相谋。

喧我复齧我,驱去嗟无由。

但当我自屏,岂与汝辈仇。

闭门归下帷,蝶梦寻庄周。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秋夜的静谧图景。诗人在西风的吹拂下,感受到了初秋的凉爽,心中的忧愁也随之得到缓解。在一个简朴的居所中,诗人独自一人躺卧在中央的榻上,没有厚重的被褥覆盖。夜晚的空气清新,诗人开窗纳凉,让南北风都能自由流通,带来阵阵凉意。

诗中的“是日七夕”一句点明了时间,是中国传统节日七夕,也就是乞巧节。这天夜里,三星(可能指的是织女星)已经西沉,而残云缥缈,未能形成雨水,只是在空中漂浮。月光灿烂,却又不见收敛,给人一种梦幻的感觉。

庭院中的树影投落在枝叶间,像是精巧的雕刻一般。草丛里有小虫发出细微的鸣叫声,这一切都让诗人更加厌弃了世间的喧闹,而感到窗户之间的幽静更是难得。

诗人希望能在这宁静的夜晚中度过,甚至不愿与飞蚊争斗。但当这些干扰再次出现时,诗人的内心又不免感到无奈。然而,当诗人选择屏蔽外界,与世隔绝时,他似乎也并非与那些喧闹的世界为敌。

最后,诗人闭门归隐,回到自己的私室之下,帷幕低垂,仿佛要寻找庄周那样的超脱尘世的境界。整首诗流露出一种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外界喧嚣的排斥,体现了诗人内心的平和与淡泊。

收录诗词(220)

王之望(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南宋著名诗人、书法名家。南宋襄阳谷城人(今湖北省谷城县),后寓居台州(今浙江省临海县)。其父王纲,任徽州(今安徽省歙县)通判(与知府、知州共治政事),因反对金人立卖国求荣的张邦昌为君,为时人所敬重。绍兴八年(1138年)中进士,乾道六年(1170年)卒于临海。所著有《汉滨集》、《奏议》、《经解》等行于世。南宋高宗、孝宗时期著名诗人

  • 字:瞻叔
  • 生卒年:1102-1170

相关古诗词

上李丈尚书(其一)

天孙司经纬,专巧上帝旁。

星缕日月针,几经补苍苍。

弭节游人间,帝服无文章。

寒女一机素,未知作衣裳。

再拜愿祈巧,精神通渺茫。

但恐云车回,虚无往路长。

形式: 古风 押[阳]韵

上李丈尚书(其二)

亭亭涧阿松,冰雪何青青。

千岁已枯死,流膏生茯苓。

虽无岁寒姿,气味犹典刑。

尘土久埋没,谁能验仙经。

置君药笼中,傥可延年龄。

形式: 古风 押[青]韵

上李丈尚书(其三)

蓬室有姝女,颜色耀朝晖。

幽独人未识,婵娟心自知。

高堂悬宝鉴,美丑良不欺。

借君一寸光,为妾照蛾眉。

念当有所适,辞亲结罗衣。

常恐妾命薄,失身轻薄儿。

安得嬿婉人,白头同所归。

形式: 古风

山居

山居入长夏,草树绕我屋。

微风披拂之,有声来肃肃。

葳蕤摇散影,掩冉飘暗馥。

百合开数花,孤芳更清淑。

我卧北窗下,午枕睡方足。

挹此一襟凉,泠然若堪掬。

坐使万虑空,乐哉谢羁束。

有同颜氏子,坐忘遗耳目。

又如慧可师,安心得归宿。

落日行庭前,披衣自扪腹。

閒扶旧僵石,细数新上竹。

小禽时下来,相鸣入丛簇。

见我不惊飞,人禽两幽独。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