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山仁禅师赞

三支习气,其毒炽然。熏烝识心,盘屈纠缠。

众生不明,横生疑怖。忽然见之,辄自惊仆。

空花世间,本离生灭。廓然十方,露其窘穴。

唯矬师叔,是大幻师。与夺万法,自在娱嬉。

乃知大千,皆公戏具。手中木蛇,是曹家女。

形式:

鉴赏

这首诗以禅宗思想为底蕴,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寓言手法,展现了对禅理的深刻理解与独特见解。

“三支习气,其毒炽然”,开篇即点明了修行者面临的三大障碍——贪、嗔、痴,如同烈火般燃烧,难以自拔。“熏烝识心,盘屈纠缠”形象地描绘了这些习气如何深入内心,盘根错节,束缚着修行者的意识。“众生不明,横生疑怖”则揭示了大众对于这些习气的无知,因此产生恐惧与疑惑。

“忽然见之,辄自惊仆”,当修行者突然洞察到这些习气的本质时,就如同从梦中惊醒,意识到自己的束缚与无知。“空花世间,本离生灭”,进一步阐述了万物如梦幻泡影,无常变化的本质,提醒人们放下执着,超越生死。“廓然十方,露其窘穴”,表达了在彻底觉悟后,心灵得以解放,不再受困于狭隘的自我世界。

“唯矬师叔,是大幻师”,这里的“矬师叔”可能是指某位高僧或修行者,作为“大幻师”,能够揭示宇宙人生的真相,运用智慧与慈悲,引导众生解脱。“与夺万法,自在娱嬉”,强调了这种高深的智慧与法力,可以自由地创造与毁灭一切现象,如同游戏一般轻松自如。“乃知大千,皆公戏具”,最后指出整个宇宙万物,都是大智慧的游戏道具,体现了佛教中“万法唯心造”的理念。

“手中木蛇,是曹家女”,以“木蛇”和“曹家女”这两个看似无关的事物,象征着修行者在觉悟过程中,能够将一切外在事物转化为内心的体验与领悟,从而达到心灵的升华与解脱。

整体而言,这首诗以禅宗的视角,探讨了修行过程中的种种挑战与解脱之道,语言精炼,寓意深远,富有哲理,是对禅学智慧的精彩诠释。

收录诗词(1809)

释德洪(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年十四,父母双亡,依三峰靘禅师为童子。试经於东京天王寺,冒惠洪名得度为僧。四年后南归,依真净禅师於庐山归宗寺,随真净迁洪州石门。二十九岁始,游方东吴、衡山、金陵等地,住金陵清凉寺。冒名剃度事发,入狱一年,勒令返俗。后至东京,入丞相张商英、枢密郭天信门下,再得度,赐名宝觉圆明禅师。徽宗政和元年(1111),张、郭贬黜,亦受牵连,发配朱崖军(今海南三亚)。三年,得释。四年,返筠州,馆於荷塘寺。后又被诬以张怀素党系南昌狱百馀日,遇赦,归湘上南台。高宗建炎二年卒,年五十八

  • 生卒年:1089

相关古诗词

汾阳昭禅师真赞

维摩杜口,释迦饶舌。动容顾瞻,非默非说。

虽宣一字,不露点墨。稽首汾阳,千圣同辙。

形式:

翠岩真禅师真赞

我方泾渭同流,笑中软顽滑头。

为君人境俱夺,闹里白拈巧偷。

如水洗水,相楼打楼。

从来脱略无窠臼,接得南泉嗣赵州。

形式: 押[尤]韵

慈明禅师真赞

缘生诸法名体绝,如空字身水鱼迹。

是无相门缘寂宗,一切智智差别海。

公于是中如法船,汎然出没无所畏。

使诸游者心泰定,种种惊怖成虚空。

平生神兵双不借,玄机不动万象惊。

而公宴坐不言中,诸有求心如古井。

钝根阿师终听莹,法味迷醉如惺惺。

矍然奋迅为一戏,句里明人揳出揳。

紫金锁骨眠空山,吁嗟音容不可觌。

当知其声如雷霆,稽首慈明常出现。

形式:

郴州乾明进和尚舍利赞

李广射虎,石为之穿。耿恭祝井,涸为之泉。

忠孝所致,如响答焉。公亦何为,饥餐困眠。

人初莫测,公岂自言。戏为火浴,朽者明鲜。

舍利粲粲,玉碎珠圆。乃至所养,盖其云全。

天全之妙,非粗不传。如春在花,如意在弦。

嗤嗤横目,气凌云天。死未及寒,化为腥膻。

矧投于火,不作腥烟。安有万手,收此精坚。

维德之一,堙所拳拳。死生之大,卒莫能迁。

公初设心,唯此是专。不祈人知,人趋如川。

终必有验,理之固然。我作赞词,丰碑以镌。

形式: 四言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