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岩真禅师真赞

我方泾渭同流,笑中软顽滑头。

为君人境俱夺,闹里白拈巧偷。

如水洗水,相楼打楼。

从来脱略无窠臼,接得南泉嗣赵州。

形式: 押[尤]韵

鉴赏

这首诗由宋代诗人释德洪所作,名为《翠岩真禅师真赞》。诗中以生动的语言描绘了禅师的智慧与超脱,展现出其在人世间游刃有余,却又不失本真之态。

首句“我方泾渭同流”,比喻禅师如同清澈的水流,无论外界如何变化,都能保持内心的纯净与平和,不被世俗所染。接着,“笑中软顽滑头”则形象地描绘了禅师面对困难时的从容与机智,以幽默的态度化解问题,展现出其独特的处世哲学。

“为君人境俱夺,闹里白拈巧偷”进一步展现了禅师在复杂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环境中,能够洞察人心,巧妙地运用智慧解决问题,既不损害他人利益,又能达到自己的目的。这里的“白拈巧偷”并非指偷盗,而是指在不违背道德的前提下,灵活运用策略达成目标。

“如水洗水,相楼打楼”则以水洗水、楼打楼的比喻,强调了禅师在处理事物时的自然流畅与和谐,如同水洗去污垢,楼打去旧,展现出其对事物本质的深刻理解和处理问题的高超技巧。

最后,“从来脱略无窠臼,接得南泉嗣赵州”表达了禅师不受传统束缚,独树一帜,继承了南泉和尚和赵州和尚的禅宗精神,展现出其在禅学上的独特贡献和深远影响。

整首诗通过生动的比喻和深刻的哲理,赞美了禅师的智慧、超脱和对禅学的卓越贡献,体现了宋代文人对于禅宗文化的高度认同和深刻理解。

收录诗词(1809)

释德洪(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年十四,父母双亡,依三峰靘禅师为童子。试经於东京天王寺,冒惠洪名得度为僧。四年后南归,依真净禅师於庐山归宗寺,随真净迁洪州石门。二十九岁始,游方东吴、衡山、金陵等地,住金陵清凉寺。冒名剃度事发,入狱一年,勒令返俗。后至东京,入丞相张商英、枢密郭天信门下,再得度,赐名宝觉圆明禅师。徽宗政和元年(1111),张、郭贬黜,亦受牵连,发配朱崖军(今海南三亚)。三年,得释。四年,返筠州,馆於荷塘寺。后又被诬以张怀素党系南昌狱百馀日,遇赦,归湘上南台。高宗建炎二年卒,年五十八

  • 生卒年:1089

相关古诗词

慈明禅师真赞

缘生诸法名体绝,如空字身水鱼迹。

是无相门缘寂宗,一切智智差别海。

公于是中如法船,汎然出没无所畏。

使诸游者心泰定,种种惊怖成虚空。

平生神兵双不借,玄机不动万象惊。

而公宴坐不言中,诸有求心如古井。

钝根阿师终听莹,法味迷醉如惺惺。

矍然奋迅为一戏,句里明人揳出揳。

紫金锁骨眠空山,吁嗟音容不可觌。

当知其声如雷霆,稽首慈明常出现。

形式:

郴州乾明进和尚舍利赞

李广射虎,石为之穿。耿恭祝井,涸为之泉。

忠孝所致,如响答焉。公亦何为,饥餐困眠。

人初莫测,公岂自言。戏为火浴,朽者明鲜。

舍利粲粲,玉碎珠圆。乃至所养,盖其云全。

天全之妙,非粗不传。如春在花,如意在弦。

嗤嗤横目,气凌云天。死未及寒,化为腥膻。

矧投于火,不作腥烟。安有万手,收此精坚。

维德之一,堙所拳拳。死生之大,卒莫能迁。

公初设心,唯此是专。不祈人知,人趋如川。

终必有验,理之固然。我作赞词,丰碑以镌。

形式: 四言诗

南岳弥陀和尚赞

与之食则食,与之衣则衣。

无衣衣木叶,无食食土泥。

为人汲樵牧,仅存骨与皮。

其道不可致,天子南向师。

出家有如子,我亦著伽梨。

形式:

宣律师赞

此毗尼藏,三世完坚。愿王手封,款识具全。

死生之烈,不能变迁。何以至之,正知则然。

何人逸想,以笔墨传。跏趺俯视,颓然深渊。

天神护持,弟子敬虔。我拜稽首,泪滴九泉。

法道凌夷,障云盖缠。乃于是时,瞻此释天。

形式: 押[先]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