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彦周所作墨戏为之赞

异哉土蛇,登树而怒。怒见脊尾,口眼可惧。

王孙地坐,气詟毛竖。欲去不敢,攀枝而顾。

丰狐行藏,心常愧负。见之而走,敏若脱兔。

孰能傲然,如此老树。与之相亲,不惊不怖。

问何能尔,以无我故。酒色海中,有万奇趣。

不出二种,猜疑掉举。盖无常蛇,终不赦汝。

居士图之,以警未悟。觉范一见,笑手为拊。

形式: 四言诗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场景,通过“异哉土蛇”开篇,引入了一个奇特的生物形象——土蛇,它不仅“登树而怒”,还“怒见脊尾,口眼可惧”。这种形象的构建,营造出一种紧张且神秘的氛围。

接着,诗人将视角转向了“王孙地坐”,这位贵族人物面对土蛇的出现,表现出“气詟毛竖”的恐惧,想要离开却又不敢行动,只能“攀枝而顾”,显示出内心的挣扎和矛盾。

随后,诗中引入了“丰狐行藏,心常愧负”的形象,与土蛇形成对比,丰狐选择“见之而走,敏若脱兔”,迅速逃离,表现出了动物本能的反应。这里通过丰狐的反应,反衬出土蛇的特殊之处。

“孰能傲然,如此老树”一句,诗人将土蛇与老树相提并论,强调了土蛇的存在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仿佛它与自然界的其他元素和谐共存,不受外界干扰。

“与之相亲,不惊不怖”描述了与土蛇相处时的平静状态,暗示着某种超脱世俗的智慧或境界。最后,“问何能尔,以无我故”揭示了这种和谐相处的原因,即“无我”,即超越自我、融入自然的态度。

“酒色海中,有万奇趣。不出二种,猜疑掉举。”这两句则从另一个角度探讨了人性中的欲望与猜疑,暗示了在面对未知或不同寻常的事物时,人们往往容易陷入猜疑和冲动之中。

“盖无常蛇,终不赦汝。”这句话提醒人们,像土蛇这样的存在,无论多么奇异,都应受到尊重和敬畏,不应轻易冒犯。

“居士图之,以警未悟。”诗人呼吁读者通过这幅画(或场景)来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态度,警示那些尚未觉悟的人。

“觉范一见,笑手为拊。”最后,一位觉悟者见到这幅作品时,不仅会心一笑,还会轻轻抚摸,表示对这种智慧和和谐的理解与赞赏。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描绘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场景,探讨了人与自然、自我与外界的关系,以及如何以平和的心态面对未知和不同寻常的事物。

收录诗词(1809)

释德洪(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年十四,父母双亡,依三峰靘禅师为童子。试经於东京天王寺,冒惠洪名得度为僧。四年后南归,依真净禅师於庐山归宗寺,随真净迁洪州石门。二十九岁始,游方东吴、衡山、金陵等地,住金陵清凉寺。冒名剃度事发,入狱一年,勒令返俗。后至东京,入丞相张商英、枢密郭天信门下,再得度,赐名宝觉圆明禅师。徽宗政和元年(1111),张、郭贬黜,亦受牵连,发配朱崖军(今海南三亚)。三年,得释。四年,返筠州,馆於荷塘寺。后又被诬以张怀素党系南昌狱百馀日,遇赦,归湘上南台。高宗建炎二年卒,年五十八

  • 生卒年:1089

相关古诗词

四偈.无求行

形恃美好,今已毁坏。置之世路,自觉塞碍。

始缘饥寒,致万憎爱。欲坏身衰,入此三昧。

形式: 偈颂

四偈.随缘行

此生梦幻,缘业所转。随其所遭,敢择贵贱。

眠食既足,馀复何羡。缘尽则行,无可顾恋。

形式: 偈颂 押[霰]韵

四偈.报冤行

僧婴王难,情观可丑。夙业纯熟,所以甘受。

受尽还无,何丑之有。转重还轻,佛恩弥厚。

形式: 偈颂 押[有]韵

四偈.称法行

本无贪瞋,我持戒忍。食不过中,手不操楯。

风必顿息,而浪渐尽。离微细念,方名见性。

形式: 偈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