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偈.无求行

形恃美好,今已毁坏。置之世路,自觉塞碍。

始缘饥寒,致万憎爱。欲坏身衰,入此三昧。

形式: 偈颂

鉴赏

这首诗以深邃的哲理和生动的形象,探讨了人生追求与现实境遇之间的矛盾与冲突。诗人以“形恃美好,今已毁坏”开篇,形象地描绘了美好事物随着时间流逝而逐渐消逝的自然规律,同时也暗喻了人生的无常与脆弱。

接着,“置之世路,自觉塞碍”,诗人将个人置于社会的洪流中,却感到自己如同石块般阻碍前行,表达了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个人理想与现实之间难以调和的矛盾感。这种感觉既是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也是对个体存在状态的反思。

“始缘饥寒,致万憎爱”,这一句揭示了人们在生存压力下的复杂心理。在面对生活的基本需求时,人们往往会展现出极端的情感反应,既有对物质的渴望(憎),也有对满足欲望后的满足感(爱)。这反映了人性中贪婪与满足、痛苦与快乐的交织。

最后,“欲坏身衰,入此三昧”,诗人似乎在探讨一种超越物质追求、心灵解脱的状态。在生命的尽头,当身体逐渐衰弱,人们或许会寻求一种内心的平静与超脱,进入一种超越世俗烦恼的境界。这里,“三昧”通常指佛教中的禅定状态,意味着通过冥想或修行达到心灵的宁静与智慧。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一系列富有象征意义的描述,深刻地探讨了人生追求与现实局限、物质与精神、欲望与解脱之间的复杂关系,展现了诗人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思考和对超脱世俗束缚的向往。

收录诗词(1809)

释德洪(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年十四,父母双亡,依三峰靘禅师为童子。试经於东京天王寺,冒惠洪名得度为僧。四年后南归,依真净禅师於庐山归宗寺,随真净迁洪州石门。二十九岁始,游方东吴、衡山、金陵等地,住金陵清凉寺。冒名剃度事发,入狱一年,勒令返俗。后至东京,入丞相张商英、枢密郭天信门下,再得度,赐名宝觉圆明禅师。徽宗政和元年(1111),张、郭贬黜,亦受牵连,发配朱崖军(今海南三亚)。三年,得释。四年,返筠州,馆於荷塘寺。后又被诬以张怀素党系南昌狱百馀日,遇赦,归湘上南台。高宗建炎二年卒,年五十八

  • 生卒年:1089

相关古诗词

四偈.随缘行

此生梦幻,缘业所转。随其所遭,敢择贵贱。

眠食既足,馀复何羡。缘尽则行,无可顾恋。

形式: 偈颂 押[霰]韵

四偈.报冤行

僧婴王难,情观可丑。夙业纯熟,所以甘受。

受尽还无,何丑之有。转重还轻,佛恩弥厚。

形式: 偈颂 押[有]韵

四偈.称法行

本无贪瞋,我持戒忍。食不过中,手不操楯。

风必顿息,而浪渐尽。离微细念,方名见性。

形式: 偈颂

十二时偈

吾活计,无可观。但日日,长一般。夜半子,困如死。

被虱咬,动脚指。鸡鸣丑,粥鱼吼。忙繫裙,寻袜纽。

平旦寅,忽欠伸。两眉棱,重千斤。日出卯,自搅炒。

眼诵经,口相拗。食时辰,齿生津。输肚皮,亏口唇。

禺中巳,眼前事。看见亲,说不似。日南午,衣自补。

忽穿针,全体露。日昳未,方破睡。洗开面,摸着鼻。

晡时申,最天真。顺便喜,逆便瞋。日入酉,壁挂口。

镜中空,日中斗。黄昏戍,作用密。眼开阖,乌崒律。

人定亥,说便会。法身眠,无被盖。坐成丛,行作队。

活鱍鱍,无障碍。若动着,赤肉艾。

本无一事可营为,大家相聚吃茎菜。

形式: 偈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