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北州老翁荅

负薪老翁往北州,北望乡关生客愁。

自言老翁有三子,两人已向黄沙死。

如今小儿新长成,明年闻道又徵兵。

定知此别必零落,不及相随同死生。

尽将田宅借邻伍,且复伶俜去乡士。

在生本求多子孙,及有谁知更辛苦。

近传天子尊武臣,强兵直欲静胡尘。

安边自合有长策,何必流离中国人。

形式: 古风

翻译

背柴的老翁要去北方州,北望故乡心中充满忧愁。
他自言有三个儿子,已有两人在黄沙战场上亡故。
现在的小儿子刚长大,听说明年又要征兵入伍。
深知这次离别后定会分散,不能一同生死共患难。
他把田地房屋都借给邻里,无奈地离开乡土之人。
活着本希望子孙众多,谁知战争带来更多的辛酸。
近日传闻皇上尊崇武将,强兵出征只为平息胡尘。
安定边境本该有长远之计,何必让中国百姓流离失所。

注释

负薪:背柴。
老翁:老人。
北州:北方的州县。
乡关:故乡。
生客愁:客居他乡的忧愁。
黄沙:战场。
死:死亡。
小儿:小儿子。
新长成:刚刚长大。
徵兵:征召士兵。
零落:分散。
伶俜:孤单。
乡士:乡土之人。
多子孙:子孙众多。
辛苦:艰辛困苦。
天子:皇帝。
尊武臣:尊崇武将。
胡尘:外族侵扰。
中国人:中国百姓。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老翁背负薪草前往北方边塞的悲凉景象。诗人通过老翁的口述,表达了对国家频繁征兵和战乱带来的无尽哀伤与辛酸。老翁失去了两个儿子,唯有幼子尚存,但明年又将面临征召,这种家庭与生离死别的痛苦是无法逃避的。

诗中“定知此别必零落,不及相随同死生”两句,表达了老翁对即将到来的分别无比的悲哀和无奈。他只能眼看着自己的家人一个接一个地被战争带走,而自己却不能与他们一起生活或死亡。

“尽将田宅借邻伍,且复伶俜去乡士”则是老翁在生命最后阶段所做出的安排,他不得不将自己的田产和房屋托付给邻里,以求得一份安稳。而这也反映出他内心的无助与孤独。

“在生本求多子孙,及有谁知更辛苦”两句,则是老翁对传统观念的一种反思。古人常认为多子多福,但对于这个老翁而言,他所遭受的痛苦远超乎他所追求的福祉。

最后,“近传天子尊武臣,强兵直欲静胡尘。安边自合有长策,何必流离中国人”则是对现世政治的一种批评与无奈。诗中提到皇帝重用武将,军队强大,但这并没有给人民带来和平,而是一次次的征战和流离失所。

整首诗通过一个普通百姓的视角,深刻地揭示了战争对人性、家庭与社会的破坏,以及人民对于和平生活的渴望。

收录诗词(40)

张谓(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唐朝诗人,《早梅》的作者,排行十四,唐代。生平散见《唐诗纪事》卷二五、《唐才子传》卷四。其诗辞精意深,讲究格律,诗风清正,多饮宴送别之作。代表作有《早梅》《邵陵作》《送裴侍御归上都》等,其中以《早梅》为最著名,《唐诗三百首》各选本多有辑录。“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疑白梅作雪,写得很有新意,趣味盎然。诗一卷

  • 字:正言
  • 籍贯:河内(今河南沁阳市)

相关古诗词

同孙构免官后登蓟楼

昔在五陵时,年少心亦壮。

尝矜有奇骨,必是封侯相。

东走到营州,投身似边将。

一朝去乡国,十载履亭障。

部曲皆武夫,功成不相让。

犹希虏尘动,更取林胡帐。

去年大将军,忽负乐生谤。

北别伤士卒,南迁死炎瘴。

濩落悲无成,行登蓟丘上。

长安三千里,日夕西南望。

寒沙榆塞没,秋水滦河涨。

策马从此辞,云山保闲放。

形式: 古风 押[漾]韵

邵陵作

尝闻虞帝苦忧人,祗为苍生不为身。

已道一朝辞北阙,何须五月更南巡。

昔时文武皆销铄,今日精灵常寂寞。

斑竹年来笋自生,白蘋春尽花空落。

遥望零陵见旧丘,苍梧云起至今愁。

惟馀帝子千行泪,添作潇湘万里流。

形式: 古风

读后汉逸人传二首(其一)

子陵没已久,读史思其贤。

谁谓颍阳人,千秋如比肩。

尝闻汉皇帝,曾是旷周旋。

名位苟无心,对君犹可眠。

东过富春渚,乐此佳山川。

夜卧松下月,朝看江上烟。

钓时如有待,钓罢应忘筌。

生事在林壑,悠悠经暮年。

于今七里濑,遗迹尚依然。

高台竟寂寞,流水空潺湲。

形式: 古风 押[先]韵

读后汉逸人传二首(其二)

庞公南郡人,家在襄阳里。

何处偏来往,襄阳东陂是。

誓将业田种,终得保妻子。

何言二千石,乃欲劝吾仕。

鹳鹊巢茂林,鼋鼍穴深水。

万物从所欲,吾心亦如此。

不见鹿门山,朝朝白云起。

采药复采樵,优游终暮齿。

形式: 古风 押[纸]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