酬乐天得微之诗知通州事因成四首(其二)

平地才应一顷馀,阁栏都大似巢居。

入衙官吏声疑鸟,下峡舟船腹似鱼。

市井无钱论尺丈,田畴付火罢耘锄。

此中愁杀须甘分,惟惜平生旧著书。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鱼]韵

翻译

平坦之地仅仅勉强达到一顷多些,楼阁栏杆都大得像鸟巢一样居住。
走进官府的官员声音好似鸟鸣,顺流而下的船只腹部形如鱼游。
市场上因为没钱只能按尺论价,田地里因战火烧毁无需再耕锄。
这里愁苦至极也需甘心承受,只可惜了我平生所著的书籍。

注释

平地:平坦的土地。
一顷馀:超过一顷(古代面积单位,约等于100亩)。
阁栏:楼阁的栏杆。
巢居:像鸟巢一样的居住状态,形容建筑高大且密集。
入衙:进入官府。
官吏:官员。
声疑鸟:说话声音像鸟叫,形容声音嘈杂或不真实。
下峡:顺流而下通过峡谷。
舟船:船只。
腹似鱼:船身细长像鱼的形状。
市井:市场,代指民间。
无钱:缺钱,贫穷。
论尺丈:交易时只能按小单位计价,说明经济萧条。
田畴:田地。
付火:遭受战火,被焚烧。
罢耘锄:停止耕作锄草,暗示农业生产中断。
此中:这里,指当前的境况。
愁杀:极度忧愁。
须甘分:必须甘心接受命运的安排。
平生:一生,一辈子。
旧著书:过去写的书,代表作者的学术成就或精神寄托。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荒废与颓丧的景象。"平地才应一顷馀,阁栏都大似巢居"两句,通过对比,用“一顷”来形容平坦的大地,暗示着土地的荒芜,而“阁栏都大似巢居”则描绘出一种废弃的建筑物,如同鸟兽栖息之所,这种景象传达了一种自然与文明衰败共存的情状。

"入衙官吏声疑鸟,下峡舟船腹似鱼"两句,用“疑鸟”来形容官吏的声音,让人联想到可能是由于荒废而导致的空旷和寂静,而“下峡舟船腹似鱼”则通过比喻,描绘出一种流动中的平衡与自然状态,似乎只有水中生物才能在这样的环境中生存。

"市井无钱论尺丈,田畴付火罢耘锄"两句,反映了经济的衰败和农业活动的停滞。城市商业萧条,无人问津,而田地则被放弃焚烧,农具也被丢弃,这些景象共同构建了一幅荒废的社会画面。

最后两句“此中愁杀须甘分,惟惜平生旧著书”表达了诗人的悲哀之情。在这样的环境下,他感到深深的忧虑和痛苦,但他唯一珍视的是过去写下的书籍。这些书籍代表着文化的传承和精神的寄托,是他在精神上的一种依靠。

这首诗通过对荒废景象的描绘,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状况的不佳,以及诗人个人对于这种状态的无奈与哀伤,同时也表达了对于知识文化传承的珍视之情。

收录诗词(887)

元稹(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779年-831年,或唐代宗大历十四年至文宗大和五年),别字威明,唐洛阳人(今河南洛阳)。父元宽,母郑氏。为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孙。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并称“元白”

  • 字:微之

相关古诗词

酬乐天得微之诗知通州事因成四首(其三)

哭鸟昼飞人少见,伥魂夜啸虎行多。

满身沙虱无防处,独脚山魈不奈何。

甘受鬼神侵骨髓,常忧岐路处风波。

南歌未有东西分,敢唱沧浪一字歌。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歌]韵

酬乐天得微之诗知通州事因成四首(其四)

荒芜满院不能锄,甑有尘埃圃乏蔬。

定觉身将囚一种,未知生共死何如。

饥摇困尾丧家狗,热暴枯鳞失水鱼。

苦境万般君莫问,自怜方寸本来虚。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鱼]韵

酬乐天得稹所寄纻丝布白轻庸制成衣服以诗报之

湓城万里隔巴庸,纻薄绨轻共一封。

腰带定知今瘦小,衣衫难作远裁缝。

唯愁书到炎凉变,忽见诗来意绪浓。

春草绿茸云色白,想君骑马好仪容。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冬]韵

酬乐天喜邻郡

蹇驴瘦马尘中伴,紫绶朱衣梦里身。

符竹偶因成对岸,文章虚被配为邻。

湖翻白浪常看雪,火照红妆不待春。

老大那能更争竞,任君投募醉乡人。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