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南堂深处向阳身,第一东风信息真。
树冷花清无俗韵,天寒日暮有佳人。
林逋眼目才能识,何逊心情独见亲。
养就枝头金鼎实,千花陌上已成尘。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张道涉的《梅花七律》(其二)。从艺术风格上看,诗人在这里展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超的艺术造诣。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鉴赏这首诗:
1. **意境构建**:开篇“南堂深处向阳身”直观地描绘出一幅静谧而又充满生机的画面,诗人在梅花盛开之时,选择了一个背风向阳的地方,仿佛梅花也拥有了生命和情感。这里的“向阳身”不仅是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更有着深意,象征着梅花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精神。
2. **细节刻画**:“第一东风信息真”,通过“第一东风”的提醒,可以感受到春天的到来,而“信息真”则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界中生命力的真切体验和欣赏。接着,“树冷花清无俗韵,天寒日暮有佳人”,这里的“树冷花清”塑造出梅花孤傲自立的形象,而“无俗韵”则是诗人对梅花超凡脱俗之美的赞颂。“天寒日暮”营造了一种深邃的氛围,而“有佳人”则暗示了诗人心中所仰慕的高洁人物或理想。
3. **情感寄托**:“林逋眼目才能识,何逊心情独见亲”,这里引用了唐代文学家林逋和宋初文学家何逊,他们都以爱梅著称。诗人通过这些历史文化符号,将个人的情感与这两位文人的品格相联系,表达出对梅花之美的深刻理解和个人情感的寄托。
4. **哲理蕴含**:“养就枝头金鼎实,千花陌上已成尘”,“养就”意味着培育和期待,而“枝头金鼎实”则是对梅花盛开时的美好描绘。“千花陌上已成尘”表达了一种历史沧桑、物是人非的情怀,诗人在赞美梅花之美的同时,也不忘反思生命易逝和事物无常的哲理。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梅花生长环境和特性的细腻描写,以及对历史文化人物情感的深刻寄托,展现了诗人独到的艺术风格和深邃的情感世界。
不详
理宗端平二年(1235)进士。曾从真德秀学。历广州司理参军,景定间为池州佥判,改襄阳府推官。五年卒,年六十四。生平作咏梅诗三百余首
蓓蕾梢头破晚寒,风流无限涧之南。
俯看春艳相千万,微挂月痕初二三。
岩桂清应居此下,山桃素不与吾谙。
一枝昨夜垂垂白,知在前村水竹庵。
百馀年树半苍苔,才有一枝花便佳。
腊近已含春意思,香寒足慰晚情怀。
澹烟孤寺藏山崦,残雪疏篱傍水涯。
刚被幽香相触拨,消磨石路几青鞋。
兀坐蒲团眼辄惊,数花点得一窗明。
月边再见古颜色,雪里独含春性情。
骨格三生传岛瘦,风标万世说夷清。
夜霜竹屋寒无奈,一笑持杯寿此兄。
穷腊无花可入诗,何人剪玉著南枝。
香浮风细月明夜,春在天寒日暮时。
玉面亭亭成独立,冰心皎皎竟谁知。
眼明数点窗前白,梦见鲁山元紫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