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上留田行》由清代诗人李锴所作,通过鸿雁与蓬草的对比,以及对“上留田”场景的描绘,表达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和对生命的同情。
首先,鸿雁不乱序,未必皆同母,这里以鸿雁的秩序井然,暗示了自然界的和谐与规律,同时也隐喻了人世间的一些道理。接着,如何连根蓬,枯菀两不同,蓬草随风飘散,有的枯萎,有的茂盛,形象地展示了生命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诗人借此表达出对生命状态的感慨,以及对命运无常的思考。
寄言爷娘知,慎莫举小儿,这句直接点明了主题,提醒父母在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时,要谨慎对待孩子,因为孩子本身并无过错,却常常成为家庭困境的牺牲品。这种对儿童无辜的同情,体现了诗人的人文关怀。
小儿实无罪,有生即为累,这句话揭示了生命的沉重与无奈,即使孩子本身没有过错,但他们的存在往往给家庭带来负担,反映了社会底层人民生活的艰辛与不易。
最后,不见上留田,小儿诚可怜,上留田是一个充满悲伤和凄凉的地方,诗人通过这个意象,进一步强调了儿童在社会中所面临的不幸和苦难,表达了对弱小者的深切同情。
整体而言,《上留田行》通过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观察,深刻揭示了人生的无常和生命的脆弱,以及对弱势群体的同情与关怀,展现了诗人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厚的人文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