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一上人

子从大梁来,会我秦淮道。

十年三度别,此别吾甘老。

学道如牧羊,败群者则鞭。

一切但仍旧,自然常现前。

子初不衣绵,而今便故絮。

山舟日夜逃,美貌岂长住。

时至不相待,勿恃骨肉间。

要当自努力,譬如人上山。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僧人释德洪所作的《送一上人》。诗中以送别为背景,通过与友人的离别,表达了对人生、修行和时间流转的深刻思考。

首句“子从大梁来,会我秦淮道”,描绘了友人从遥远的大梁之地来到秦淮河畔与诗人相会的情景,预示着即将的离别。接下来,“十年三度别,此别吾甘老”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与友人分别的不舍,以及对未来的无奈,暗示了可能的年老与离世。

“学道如牧羊,败群者则鞭”,以牧羊为喻,说明修行如同牧羊,需要时刻警惕,避免误入歧途。这不仅是对友人的劝诫,也是诗人对自己修行之路的反思。

“一切但仍旧,自然常现前”两句,强调了修行的真谛在于顺应自然,保持内心的平静与纯净,一切美好的事物自然会显现。

“子初不衣绵,而今便故絮”,通过衣物的变化,象征着时光的流逝和外在世界的变迁,提醒人们珍惜当下,不要过于执着于外物。

“山舟日夜逃,美貌岂长住”,进一步强调时间的无情,山舟(可能指时间或岁月)日夜不停,美貌终将逝去,表达了对生命短暂的感慨。

“时至不相待,勿恃骨肉间”,告诫人们不要过分依赖亲情,时间不会等待任何人,应当珍惜眼前,把握当下。

最后,“要当自努力,譬如人上山”,鼓励人们应当自我努力,不断攀登人生的高峰,表达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整首诗情感深沉,寓意丰富,既是对友情的珍视,也是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探讨,体现了诗人对修行、时间、人生价值的独到见解。

收录诗词(1809)

释德洪(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年十四,父母双亡,依三峰靘禅师为童子。试经於东京天王寺,冒惠洪名得度为僧。四年后南归,依真净禅师於庐山归宗寺,随真净迁洪州石门。二十九岁始,游方东吴、衡山、金陵等地,住金陵清凉寺。冒名剃度事发,入狱一年,勒令返俗。后至东京,入丞相张商英、枢密郭天信门下,再得度,赐名宝觉圆明禅师。徽宗政和元年(1111),张、郭贬黜,亦受牵连,发配朱崖军(今海南三亚)。三年,得释。四年,返筠州,馆於荷塘寺。后又被诬以张怀素党系南昌狱百馀日,遇赦,归湘上南台。高宗建炎二年卒,年五十八

  • 生卒年:1089

相关古诗词

游龙王赠云老

正中妙叶百怨门,宝镜孤风天下闻。

缁州道价直乾坤,毛骨真是延公孙。

杨广山头草木熏,公独深密护灵根。

衲子雷动云崩奔,暗中明露泾渭分。

醉李有叟笑脸温,胆大三世一口吞。

枯木能花为谁春,春光化为吴山云。

即今住山典刑存,木蛇且无刀斧痕。

我游山隈野水濆,松间见之鬓为掀,留我更宿听啼猿。

人间行役膏火煎,公特见戏非诚言。

颓纲已坠引手搴,乃欲奔走鞭短辕。

要当努力续烈燄,大兴洞上追曹源。

形式: 古风

三月二十八日枣柏大士生辰二首(其一)

大千微尘偈,章句妙难求。

公为疏通之,如海决江流。

堂堂须垂膺,漆点横清秋。

十虚圆当念,三世集毛头。

平生说禅口,想见光迸浮。

世间眼久灭,法宝空海洲。

年年春欲暮,禅室清香留。

迷途指南车,戴恩负山邱。

愿从清凉山,威光作依投。

行当方山见,跬步披衣裘。

形式: 古风 押[尤]韵

三月二十八日枣柏大士生辰二首(其二)

思虑不及处,但曰刹那际。

不曰刹那际,宁当有三世。

于此刹那中,尚不容拟议。

安得有死生,一切诸怖畏。

苦乐欣厌情,及分心境异。

是名颠倒想,不名随顺智。

如人游梦中,所历经千岁。

及其梦觉已,不过食顷耳。

稽首愿悲幢,发此不传秘。

愿分无尽灯,酬此四弘誓。

形式: 古风

送常上人归黄龙省侍昭默老

心花发明照十方,死生窟宅无隐藏。

此老唾笑生馨香,法中骨髓僧中王。

平生一子传馀芳,譬如少林有神光。

只今孤愤昭默堂,天魔外道走且僵。

梦寐想见犹清凉,况子径归侍其傍。

明日扁舟浮渺茫,我不得俱空叹伤。

但馀一句烦寄将,幕阜山前为举扬。

仰山久不见临济,瘦损法身三尺长。

形式: 古风 押[阳]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