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门用兵后经汴路三首(其三)

铁马云旗梦渺茫,东来无处不堪伤。

风吹白草人行少,月落空城鬼啸长。

一自纷争惊宇宙,可怜萧索绝烟光。

曾为塞北闲游客,辽水天山未断肠。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翻译

战马如云的军旗在梦中已变得模糊遥远,东方之地,到处都让人感到哀伤。
寒风吹过枯白的草丛,路上行人稀少;月落时分,废弃的城池中回荡着幽长的鬼哭声。
自从战乱惊扰了天地,可悲的是这景象如此荒凉,连炊烟和光芒都消失了。
我曾作为北方边塞的一个悠闲过客,面对辽水和天山的美景,心中并未感到哀伤。

注释

铁马:披甲的战马,形容大军。
云旗:如云般众多的旗帜,代指军队。
梦渺茫:梦境模糊,难以触及。
东来:从东方而来,泛指遭受的侵袭或变迁。
白草:枯萎的草,此处形容荒凉。
人行少:行人稀少,表明荒凉或避难的情景。
月落:深夜或时间的流逝。
空城:废弃的城市,无人居住。
鬼啸:比喻风声或其他令人心悸的声音。
一自:自从。
纷争:战争、动乱。
惊宇宙:震惊世界,形容影响巨大。
萧索:荒凉、冷清。
绝烟光:没有了生活的迹象,极度荒凉。
塞北:北方边疆地区。
闲游客:游历的过客,非本地居民。
辽水:泛指北方的河流,这里可能特指辽河。
天山:著名的山脉,位于中国西北部。
未断肠:在此之前未曾为这些景色感到心痛或哀愁。

鉴赏

这是一首充满战乱与哀伤情绪的诗作,通过对铁马云旗、东来的景象描写,以及风吹白草、月落空城的情境渲染,展现了战争带来的荒凉与悲壮。诗中的“一自纷争惊宇宙,可怜萧索绝烟光”表达了对战乱持续不断、天地不仁的哀叹,以及对往昔繁华如今已成废墟的深切感慨。

"曾为塞北闲游客,辽水天山未断肠"则透露出诗人过往作为空谷游历者,对辽阔之地情有独钟,但现在战事纷飞,心绪难断。整首诗通过对比手法,将过去的自由与现今的艰难形成强烈对照,凸显了战争给人带来的巨大创痛和无尽哀伤。

此诗采用五言绝句形式,每句语气沉郁,意象丰富,情感深沉,体现出诗人对战争后果的深刻反思与悲悯之情。

收录诗词(302)

吴融(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唐代诗人。卒于唐昭宗天复三年(903),享年五十四岁。他生当晚唐后期,一个较前期更为混乱、矛盾、黑暗的时代,他死后三年,曾经盛极一时的大唐帝国也就走入历史了,因此,可以说是整个大唐帝国走向灭亡的见证者之一

  • 字:子华
  • 籍贯: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
  • 生卒年:850

相关古诗词

游华州飞泉亭

走马街南百亩池,碧莲花影倒参差。

偶同人去红尘外,正值僧归落照时。

万事已为春弃置,百忧须赖酒医治。

殷勤待取前峰月,更倚阑干弄钓丝。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湖州晚望

鼓角迎秋晚韵长,断虹疏雨间微阳。

两条溪水分头碧,四面人家入骨凉。

独鸟归时云斗迥,残蝉急处日争忙。

他年若得壶中术,一簇汀洲尽贮将。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湖州溪楼书献郑员外

危槛等飞樯,闲追晚际凉。

青林上雨色,白鸟破溪光。

目以高须极,心因静更伤。

唯公旧相许,早晚侍长杨。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阳]韵

登汉州城楼

雨馀秋色拂孤城,远目凝时万象清。

叠翠北来千嶂尽,漫流东去一江平。

从军固有荆州乐,怀古能无岘首情。

欲下阑干一回首,乌归帆没戍烟明。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