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杜鹃》由晚清诗人黄遵宪所作,以杜鹃花为背景,描绘了一幅充满悲凉与哀愁的画面。
首联“杜鹃花下杜鹃啼,苦雨凄风梦亦迷”,开篇即以杜鹃鸟的啼声和苦雨凄风的环境,营造出一种哀伤的氛围。杜鹃鸟的啼叫,既是自然界的声音,也象征着诗人心中的悲鸣。苦雨和凄风不仅渲染了环境的恶劣,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痛苦与挣扎。
颔联“古庙衣冠人再拜,重楼关锁鸟无栖”,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悲凉的意境。古庙中的人们在进行着虔诚的礼拜,但庙宇的封闭与鸟儿无处栖息的景象形成对比,凸显了人类与自然、精神与物质之间的矛盾与冲突。这里,庙宇象征着某种信仰或理想,而鸟儿的无处栖息则象征着人们在现实世界中的孤独与无助。
颈联“幽囚白发哀蝉咽,久戍黄沙病马嘶”,通过“幽囚”、“白发”、“哀蝉”、“久戍”、“黄沙”、“病马”等意象,描绘了一个年老体衰、长期在外、饱受苦难的人物形象。蝉的哀鸣和马的嘶吼,不仅是自然界的声响,也是人物内心痛苦的外化。这一联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人物在艰难环境中坚韧不拔的精神面貌。
尾联“未抵闻鹃多少恨,况逢春暮草萋萋”,将主题升华。杜鹃鸟的啼叫不仅仅是对春天的呼唤,更是对生命、自由和希望的渴望。在春暮之时,草木茂盛,却也预示着季节的更替,生命的轮回。诗人在这里表达了对生命短暂、世事无常的感慨,以及对自由、和平、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整体而言,《杜鹃》一诗通过对自然景观和人物情感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和对美好生活的强烈渴望,具有浓郁的情感色彩和深邃的思想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