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钓四首(其四)

秋半百物变,溪鱼去不来。

风能坼芡觜,露亦染梨腮。

远岫重叠出,寒花散乱开。

所期终莫至,日暮与谁回。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灰]韵

翻译

秋季过半,万物都在变化,溪中的鱼儿不再来游。
风吹过,把芡实的尖端都吹裂了,露水打湿了梨子的脸颊。
远处的山峦重叠显现,寒冷的花朵零散地开放。
我期待的人始终没有出现,天色渐晚,与谁一同归去呢?

注释

秋半:秋季过半,指深秋时节。
溪鱼:指生活在溪流中的鱼类。
坼:破裂,这里形容风吹裂芡实。
芡觜:芡实的尖端。
梨腮:梨子的表面,比喻被露水打湿的样子。
远岫:远处的山峰。
寒花:在秋天开放的冷艳花朵。
所期:期待的人或事。
日暮:傍晚,黄昏。
与谁回:和谁一起回去。

鉴赏

这是一首描绘秋天景色的诗歌,通过对自然界的细腻观察,表达了诗人独自钓鱼时的孤寂与期待无法实现的情感。

“秋半百物变”一句,以宏大的笔触勾勒出秋天万物凋敝的景象。接着,“溪鱼去不来”,则是具体描写,显示了诗人对自然界微妙变化的敏锐感觉,同时也透露出一种渴望与孤独的情绪。

“风能坼芡觜,露亦染梨腮”两句,更进一步展示了秋天景色的细节。风吹动稻穗、露珠滋润果实,这些生动的画面让人仿佛置身于诗人的视野之中。

“远岫重叠出,寒花散乱开”则是对远处山峦和秋花的描绘。诗人通过层层叠嶂的山脉与零落的寒花,表现了自然界在秋天的静谧与淡漠。

最后,“所期终莫至,日暮与谁回”,表达了诗人的期待落空和归途时的孤独感。诗人期待着某种东西或某个人,但最终未能如愿,这种无奈的情绪在黄昏时分变得尤为强烈。

整首诗通过对秋天景色的细腻描写,传达了诗人的孤独和无尽的渴望,体现了诗人深厚的情感与丰富的想象力。

收录诗词(424)

韩愈(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 籍贯: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
  • 生卒年:768~824

相关古诗词

祖席前字

祖席洛桥边,亲交共黯然。

野晴山簇簇,霜晓菊鲜鲜。

书寄相思处,杯衔欲别前。

淮阳知不薄,终愿早回船。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先]韵

秋字

淮南悲木落,而我亦伤秋。

况与故人别,那堪羁宦愁。

荣华今异路,风雨昔同忧。

莫以宜春远,江山多胜游。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尤]韵

贺张十八秘书得裴司空马

司空远寄养初成,毛色桃花眼镜明。

落日已曾交辔语,春风还拟并鞍行。

长令奴仆知饥渴,须着贤良待性情。

旦夕公归伸拜谢,免劳骑去逐双旌。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送李六协律归荆南

早日羁游所,春风送客归。

柳花还漠漠,江燕正飞飞。

歌舞知谁在,宾僚逐使非。

宋亭池水绿,莫忘蹋芳菲。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微]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