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辽阳使还军

征人歌且行,北上辽阳城。

二月戎马息,悠悠边草生。

青山出塞断,代地入云平。

昔者匈奴战,多闻杀汉兵。

平生报国愤,日夜角弓鸣。

勉君万里去,勿使虏尘惊。

形式: 古风 押[庚]韵

翻译

戍卒唱着歌前行,向北直奔辽阳城。
二月战事暂息,边境草木悠长生长。
青翠山峦延伸至边塞尽头,代地大地与云天相接。
过去听说匈奴常与汉军交战,杀害我军士兵无数。
一生怀着报国之志,心中悲愤如同角弓日夜鸣响。
我劝你此行万里,切勿让敌人的尘土惊扰安宁。

注释

征人:戍卒。
歌且行:边疆士兵边走边唱。
辽阳城:古代东北边防重镇。
二月:春季。
戎马:战马。
息:停止。
悠悠:形容草木茂盛。
边草:边境的草。
青山:指山脉。
出塞:越过边塞。
代地:古代地区名。
入云平:与云齐平。
匈奴:古代北方游牧民族。
汉兵:汉朝军队。
平生:一生。
报国愤:报效国家的愤怒。
角弓:古代用角装饰的硬弓。
鸣:发出声音。
勉君:劝慰你。
虏尘:敌人的尘埃, 暗示战争。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边塞行军的画面,充满了战争与英雄主义的情怀。诗人通过"征人歌且行,北上辽阳城"一句,开启了边塞之旅的序幕,展现了战士们前进的决心和豪迈。

"二月戎马息,悠悠边草生"则描绘了一幅军队短暂休整、自然景观复苏的图画。这里的"二月"暗示春天即将到来,而"悠悠边草生"则表现了大自然的生命力,这种宁静与战争气氛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边塞生活的独特性。

接下来的"青山出塞断,代地入云平"描绘了一处壮丽的地理景观。诗人通过山川的轮廓变化,传达了边疆地区广阔无垠的自然风光和地理环境。

至于"昔者匈奴战,多闻杀汉兵。平生报国愤,日夜角弓鸣"则流露出诗人对于历史战争的反思和对国家忠诚的情感。这部分表达了诗人对于过去战乱的记忆,以及对国家深沉的爱国情怀。

最后的"勉君万里去,勿使虏尘惊"则是诗人对出征将士的一番勉励和期望。这里的"勉君"表达了对勇士们前行的鼓舞,而"勿使虏尘惊"则是希望他们能够保持警觉,不让敌人有任何机会。

总体而言,这首诗既展现了边塞战争的壮阔场面,也流露了诗人深沉的情感和爱国主义情怀,是一首集战事、自然景观、个人情感于一体的力作。

收录诗词(168)

李益(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唐代诗人,祖籍凉州姑臧(今甘肃武威市凉州区),后迁河南郑州。大历四年(769)进士,初任郑县尉,久不得升迁,建中四年(783)登书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以边塞诗作名世,擅长绝句,尤其工于七绝

  • 字:君虞
  • 生卒年:约750—约830

相关古诗词

送襄阳李尚书

天寒发梅柳,忆昔到襄州。

树暖然红烛,江清展碧油。

风烟临岘首,云水接昭丘。

俗尚春秋学,词称文选楼。

都门送旌节,符竹领诸侯。

汉沔分戎寄,黎元减圣忧。

时追山简兴,本自习家流。

莫废思康乐,诗情满沃洲。

形式: 排律 押[尤]韵

闻亡友王七嘉禾寺得素琴

故人惜此去,留琴明月前。

今来我访旧,泪洒白云天。

讵欲匣孤响,送君归夜泉。

抚琴犹可绝,况此故无弦。

何必雍门奏,然后泪潺湲。

形式: 排律 押[先]韵

宿冯翊夜雨赠主人

危心惊夜雨,起望漫悠悠。

气耿残灯暗,声繁高树秋。

凉轩辞夏扇,风幌揽轻裯。

思绪蓬初断,归期燕暂留。

关山蔼已失,脸泪迸难收。

赖君时一笑,方能解四愁。

形式: 排律 押[尤]韵

入华山访隐者经仙人石坛

三考四岳下,官曹少休沐。

久负青山诺,今还获所欲。

尝闻玉清洞,金简受玄箓。

夙驾升天行,云游恣霞宿。

平明矫轻策,扪石入空曲。

仙人古石坛,苔绕青瑶局。

阳桂凌烟紫,阴萝冒水绿。

隔世闻丹经,悬泉注明玉。

前惊羽人会,白日天居肃。

问我将致辞,笑之自相目。

竦身云遂起,仰见双白鹄。

堕其一纸书,文字类鸟足。

视之了不识,三返又三复。

归来问方士,举世莫解读。

何必若蜉蝣,然后为局促。

鄙哉宦游子,身志俱降辱。

再往不及期,劳歌叩山木。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