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真自赞五首(其二)

吏能精密,里行姻恤。

则不如兄元明,而无元明忧疑万事之敝。

斟酌世故,铨品人物。

则不如其弟知命,而无知命强项好胜之累。

盖元明以寡过,而知命以傲世。

如鲁直者,欲寡过而未能,以傲世则不敢。

自江南乘一虚舟,又安知乘流之与遇坎者哉。

形式:

翻译

官吏精细,乡里亲朋互相扶持。
元明兄不如他精明,却无他那样的忧虑和疑惑。
他能权衡世故,品评人物。
弟弟知命,但没有知命者的固执争胜之累。
元明因少犯错而闻名,知命者因傲视世俗而自在。
像鲁直那样,想少犯错却做不到,傲视世人又有所顾忌。
从江南乘舟而来,又怎能预知顺流而下还是遭遇险阻呢?

注释

吏能:官吏的能力。
精密:精细。
里行:乡里之间。
姻恤:互相帮助。
元明:某个人名。
无:没有。
铨品:品评。
人物:人材。
弟知命:弟弟知命者。
强项:固执。
寡过:少犯错误。
傲世:傲视世人。
鲁直:某个人名。
未能:做不到。
遇坎:遭遇险阻。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黄庭坚的《写真自赞五首(其二)》,通过对自身特点的描绘,展现了诗人黄庭坚对个人品性的反思和评价。诗中提到“吏能精密,里行姻恤”,赞扬了他处理政务的精细和关心民间疾苦的一面,但同时也指出他不如兄长元明那样少有过失,没有元明那种忧虑万事的倾向。接着,诗人提到自己斟酌人事,也有其独到之处,然而不如弟弟知命那样豁达,没有知命那种好胜的性格负担。

诗人以鲁直(黄庭坚的字)自比,承认自己虽然想减少过失但未完全做到,同时又表示自己没有像知命那样傲视世俗。最后,他以乘舟江南为喻,暗示自己在人生旅途中的态度,不确定是否会遇到顺境或逆境,表达了对生活的不确定性和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比和自我剖析,展示了黄庭坚的谦逊、理智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收录诗词(2359)

黄庭坚(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晚号涪翁,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为其中一宗)之称。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著有《山谷词》,且书法亦能独树一格,为“宋四家”之一

  • 字:鲁直
  • 号:山谷道人
  • 籍贯: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
  • 生卒年:1045.8.9-1105.5.24

相关古诗词

出城送客过故人东平侯赵景珍墓

朱颜苦留不肯住,白发正尔欺得人。

婵娟去作谁家妾,意气都成一聚尘。

今日牛羊上丘垄,当时近前左右嗔。

花开鸟啼荆棘里,谁与平章作好春。

形式: 古风 押[真]韵

发白沙口次长芦

篙师救首尾,我为制中权。

挂席满风力,如椎强弩弦。

晓放白沙口,长芦见炊烟。

一叶托秋雨,沧江百尺船。

反观世风波,谁能保长年。

念昔声利区,与世阙周旋。

大道甚閒暇,百物不废捐。

谁知目力净,改观旧山川。

形式: 古风 押[先]韵

发舒州向皖口道中作寄李德叟

黑云平屋檐,晨夜隔星月。

晓装商旅前,冰底泥活活。

野人攘畔耕,蹇马不能滑。

驼裘惜蒙茸,俱落水塘缺。

孤材小蜗舍,乞火乾履袜。

前登极峥嵘,他日飞鸟没。

寒花委乱草,耐冻鸣风叶。

江形篆平沙,分派回劲笔。

髯弟不俱来,得句漫剞劂。

却望同安城,惟有松郁郁。

遥知浦口晴,诸峰见明雪。

形式: 古风

发赣上寄余洪范

二川来集南康郡,气味相似相和流。

木落山明数归雁,郁孤栏楯绕深秋。

胸中淳于吞一石,尘下庖丁解十牛。

他日欲言人不解,西风散发棹扁舟。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