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张天骥山人郊居

南山莫将归,下访张夫子。

黍稷满秋风,蓬麻翳邻里。

君年三十八,三十有归意。

躬耕奉慈亲,未觉锄耰鄙。

读书北窗竹,酿酒南园水。

松菊半成阴,日有幽居喜。

客来时借问,问子何年起。

新求西溪石,更筑茆堂址。

但令三岁熟,此计行亦遂。

堂成不出门,清名满朝市。

形式: 古风

翻译

不要急着回南山,先去拜访张夫子。
秋天的田野上,稻谷和高粱在秋风中摇曳,蓬草和麻叶遮蔽了邻居的房屋。
你今年三十八岁,已经有了回家的念头。
亲自耕田侍奉母亲,从未觉得农活低微。
在北窗下读书,用南园的泉水酿酒。
松树和菊花已经半遮阴,每天都有隐居的乐趣。
客人来访时询问,问你从何时起有这样的想法。
最近又在西溪寻找石头,打算扩建茅草屋。
只要三年丰收在望,这个计划就能实现。
新堂建成也不出门,清名将在朝廷和市井间流传。

注释

南山:南山:指诗人所在的山。
归:归:返回。
张夫子:张夫子:可能是诗人的朋友或尊敬的人物。
子:子:对对方的尊称。
黍稷:黍稷:泛指粮食作物。
蓬麻:蓬麻:野生植物,象征简朴生活。
慈亲:慈亲:指母亲。
锄耰鄙:锄耰鄙:农事,不觉得低贱。
北窗:北窗:古代常指读书之处。
南园:南园:诗人自家的园子。
幽居:幽居:隐居的生活。
西溪石:西溪石:可能指用于建筑的石材。
茆堂:茆堂:用茅草建造的简陋房屋。
清名:清名:清白的名声。
朝市:朝市:指朝廷和市井,代指社会。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辙所作的《过张天骥山人郊居》。诗人以南山为背景,描绘了张夫子(张天骥)隐居生活的场景。他并未急于回归南山,而是选择下山探访这位山人。秋天的田野上,稻谷和杂粮在秋风中摇曳,邻居也被蓬蒿遮掩,显得宁静而朴素。

张夫子年纪轻轻,却已有归隐之意,他亲自耕田侍奉母亲,不觉得这样的生活低微。他在北窗下读书,用南园的泉水酿酒,松菊环绕的居所日渐葱郁,给他带来了深深的隐居之乐。来访的客人询问他的归隐起始,他透露新近又在西溪寻得佳石,计划扩建茅屋。

张夫子期待着三年后的丰收,认为这个计划一旦实现,他就能安心过上隐居生活。那时,他甚至可能足不出户,然而他的清名却会传遍城乡。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张天骥山人淡泊名利、亲近自然的隐逸情怀。

收录诗词(1852)

苏辙(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 字:子由
  • 籍贯:眉州眉山(今属四川)
  • 生卒年:1039—1112年

相关古诗词

过龟山

再涉长淮水,惊呼十四年。

龟山老僧在,相见一茫然。

僧老不自知,我老私自怜。

驱驰定何获,少壮空已捐。

掉头不见答,笑指岸下船。

人生何足云,陵谷自变迁。

当年此山下,莫测千仞渊。

渊中械神物,自昔尧禹传。

帆樯避石壁,风雨随香烟。

尔来放冬汴,冷沙涨成田。

褰裳六月渡,中流一带牵。

俯首见砂砾,群渔捕鲂鳣。

父老但惊叹,此理未易原。

何况七尺躯,不为物所旋。

众形要同尽,独有无生全。

百年争夺中,扰扰谁相贤。

形式: 古风

过宜宾见夷中乱山

江流日益深,民语渐已变。

岸阔山尽平,连峰远非汉。

惨惨瘴气青,薄薄寒日暖。

峰峦若崖石,草木条干短。

遥想彼居人,状类麇鹿窜。

何时遂平定,戍卒从此返。

形式: 古风

那吒

北方天王有狂子,只知拜佛不拜父。

佛知其愚难教语,宝塔令父左手举。

儿来见佛头辄俯,且与拜父略相似。

佛如优昙难值遇,见者闻道出生死。

嗟尔何为独如此,业果已定磨不去。

佛灭到今千万祀,只在江湖挽船处。

形式: 古风

闭门

闭门颍昌市,不识颍昌人。

身闲未易过,闲久生暗尘。

我念作闲计,欲与黄卷亲。

少年病书史,未老目先昏。

掩卷默无言,闭目中自存。

心光定中发,廓然四无邻。

不知心已空,不见外物纷。

瞿昙昔尝云,咄哉不肯信。

一见勿复失,愈久当愈真。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