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宜宾见夷中乱山

江流日益深,民语渐已变。

岸阔山尽平,连峰远非汉。

惨惨瘴气青,薄薄寒日暖。

峰峦若崖石,草木条干短。

遥想彼居人,状类麇鹿窜。

何时遂平定,戍卒从此返。

形式: 古风

翻译

江水越来越深,民间语言也逐渐变化。
两岸开阔,山峰连绵,不再是中原景象。
阴郁的瘴气弥漫,微弱的寒日照亮了这片土地。
山峰陡峭如崖石,草木稀疏,枝干短小。
遥想那里的居民,生活状态如同野鹿般逃窜。
何时才能彻底平定,让戍边士兵能回家乡。

注释

江流:江水。
日益:一天天。
深:加深。
民语:民间语言。
渐已:逐渐。
变:改变。
岸阔:两岸宽阔。
山尽平:山势平缓。
汉:中原地区。
惨惨:阴郁。
瘴气:热带病原体蒸气。
青:暗绿色。
薄薄:微弱。
寒日:寒冷的太阳。
暖:照得温暖。
峰峦:山峰。
若:像。
崖石:悬崖上的石头。
草木:植物。
条干:枝条。
短:短小。
彼居人:那里的人。
状类:状态像。
麇鹿:鹿群。
窜:逃窜。
何时:什么时候。
遂:最终。
平定:安定。
戍卒:戍守的士兵。
返:返回。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辙的《过宜宾见夷中乱山》,描绘了诗人行经宜宾时所见的边疆景象。诗中通过江流加深、民语音变,暗示了地方的变迁与动荡。"岸阔山尽平,连峰远非汉",展现了山势的辽阔和地理的偏远,与中原地区相去甚远。"惨惨瘴气青,薄薄寒日暖",描绘了当地独特的气候环境,带有几分凄清与寒冷。

"峰峦若崖石,草木条干短"进一步刻画了恶劣的自然条件,山势险峻,植被稀疏。诗人想象当地居民生活困苦,"遥想彼居人,状类麇鹿窜",将他们比作逃避战乱的鹿群,流露出对他们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期盼。

最后两句"何时遂平定,戍卒从此返"直接表达了诗人对于社会安定的渴望,希望战争早日结束,戍守的士兵能返回家乡。整首诗以景寓情,反映了作者对边疆民生的关注和对国家安宁的向往。

收录诗词(1852)

苏辙(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 字:子由
  • 籍贯:眉州眉山(今属四川)
  • 生卒年:1039—1112年

相关古诗词

那吒

北方天王有狂子,只知拜佛不拜父。

佛知其愚难教语,宝塔令父左手举。

儿来见佛头辄俯,且与拜父略相似。

佛如优昙难值遇,见者闻道出生死。

嗟尔何为独如此,业果已定磨不去。

佛灭到今千万祀,只在江湖挽船处。

形式: 古风

闭门

闭门颍昌市,不识颍昌人。

身闲未易过,闲久生暗尘。

我念作闲计,欲与黄卷亲。

少年病书史,未老目先昏。

掩卷默无言,闭目中自存。

心光定中发,廓然四无邻。

不知心已空,不见外物纷。

瞿昙昔尝云,咄哉不肯信。

一见勿复失,愈久当愈真。

形式: 古风

闲居五咏(其一)杜门

可怜杜门久,不觉杜门非。

床锐日日销,髀肉年年肥。

眼暗书罢读,肺病酒亦稀。

经年客不至,不冠仍不衣。

视听了不昧,色声久已微。

终然浑为一,谁言我无归。

形式: 古风 押[微]韵

闲居五咏(其二)坐忘

少年常病肺,纳息肺自敛。

灵液洗昏烦,百药无此验。

尔来观坐忘,一语顿非渐。

道妙有至力,端能破诸暗。

跏趺百无营,纯白乃受染。

至人不妄言,此说岂吾僭。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