酬乐天八月十五夜禁中独直玩月见寄

一年秋半月偏深,况就烟霄极赏心。

金凤台前波漾漾,玉钩帘下影沈沈。

宴移明处清兰路,歌待新词促翰林。

何意枚皋正承诏,瞥然尘念到江阴。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侵]韵

翻译

一年中秋季过半月亮更加圆满,更何况在高远的天空下极度地享受心灵的愉悦。
金凤台前池水轻轻荡漾,玉钩帘下影子幽深沉静。
宴会移到了明亮清新如兰的道路旁,等待着新歌词以便催促翰林院的学士们创作。
没想到枚皋正好在接受诏命,忽然间世俗的思绪飘到了江阴。

注释

一年秋半:秋季过半的时间。
月偏深:月亮更加圆满。
烟霄:高远的天空。
极赏心:极度愉悦的心情。
金凤台:华丽的楼台,代指富贵之地。
波漾漾:水波轻轻荡漾的样子。
玉钩帘:装饰华美的帘子,常用来形容优雅的居所。
影沈沈:影子幽深、昏暗。
宴移:宴会转移地点。
明处:明亮的地方。
清兰路:清新如兰的道路,比喻环境高雅。
歌待:等待歌唱。
新词:新的歌词。
促翰林:催促翰林院的文人。
何意:没想到。
枚皋:古代文学家,这里代指文人。
承诏:接受皇帝的诏命。
瞥然:忽然,一瞬间。
尘念:世俗的思绪。
江阴:地名,这里泛指远方的故乡或思念之处。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深秋时分,特别是中秋佳节之际,对美好景物的独自欣赏与感悟。其中“一年秋半月偏深”表达了一年中最为深长的秋意已经到来,而“况就烟霄极赏心”则显示出诗人对这份秋色的喜爱和欣赏,仿佛能在这美景中找到一种精神上的满足。

“金凤台前波漾漾”,这里的“金凤台”可能是指皇宫中的某个建筑,而“波漾漾”则形容了水面的平静与流动,给人以宁静之感。紧接着,“玉钩帘下影沈沈”更增添了一种幽深和神秘的氛围,让读者仿佛能感受到那窗棂投射下的月光带来的凉意。

“宴移明处清兰路,歌待新词促翰林”两句,则写出了诗人在这美景中的情怀。他似乎是在等待着什么,或许是期待某种灵感的到来,以便创作出新的文学作品。这里的“翰林”指的是负责编撰和保存重要文献的地方,诗人或许是在表达自己对文学创作的渴望。

然而,“何意枚皋正承诏,瞥然尘念到江阴”两句,却带给读者一种突然的情感转换。诗人的心思似乎被召唤回到了现实世界,或许是某种政治任务的安排,让他的心中产生了复杂的情绪,这里的“枚皋”和“江阴”可能是指特定的地点或事件,带有一定的历史背景。

总体来看,此诗通过对秋夜美景的描写,以及对诗人内心世界的刻画,展现了一种既有欣赏之情,又不免牵挂世事的心境。

收录诗词(887)

元稹(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779年-831年,或唐代宗大历十四年至文宗大和五年),别字威明,唐洛阳人(今河南洛阳)。父元宽,母郑氏。为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孙。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并称“元白”

  • 字:微之

相关古诗词

酬乐天见寄

三千里外巴蛇穴,四十年来司马官。

瘴色满身治不尽,疮痕刮骨洗应难。

常甘人向衰容薄,独讶君将旧眼看。

前日诗中高盖字,至今唇舌遍长安。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寒]韵

酬乐天叹穷愁见寄

病煎愁绪转纷纷,百里何由说向君。

老去心情随日减,远来书信隔年闻。

三冬有电连春雨,九月无霜尽火云。

并与巴南终岁热,四时谁道各平分。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文]韵

酬乐天叹损伤见寄

前途何在转茫茫,渐老那能不自伤。

病为怕风多睡月,起因花药暂扶床。

函关气索迷真侣,峡水波翻碍故乡。

唯有秋来两行泪,对君新赠远诗章。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酬乐天吟张员外诗见寄因思上京每与乐天于居敬兄升平里咏张新诗

乐天书内重封到,居敬堂前共读时。

四友一为泉路客,三人两咏浙江诗。

别无远近皆难见,老减心情自各知。

杯酒与他年少隔,不相酬赠欲何之。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