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准和尚赞

奋身铁色,飞崖倒戈,欠蹄少角。

得聩翁之聪而震忽雷,乘云巢之云而撒巨雹。

远若可亲,迩而愈邈。

拈死柴头,煨文武火,而起龙宫之烈焰。

以广长舌,谈真圣谛,而被天子之恩渥。

或谓为密庵破庵,跳篱蓦墉之克家。

岂知是脩水黄梅,寒霜冷燄之超卓者也。

形式:

翻译

投身铁色,飞跃悬崖,蹄角欠缺。
获得聋翁般的智慧,如雷霆震动,驾驭云巢的云,撒下巨大冰雹。
遥远似乎亲近,近在眼前却更遥远。
捡起枯木,用文火武火点燃,引发龙宫般炽烈的火焰。
用广大的舌头,讲述真理圣典,蒙受天子的恩宠。
有人称他是密庵破庵,翻越篱笆围墙的能人。
谁知他是修水黄梅,超越常人的寒冷与烈火修行者。

注释

奋身:投身、投入。
铁色:形容颜色深沉,像铁一般。
飞崖:高耸的悬崖。
欠蹄少角:比喻不完整或缺陷。
聩翁:耳聋的老人,象征智慧。
震忽雷:形容声势浩大。
云巢:指云中之巢,比喻高处。
撒巨雹:比喻突然释放大量力量。
迩而愈邈:近在眼前却感觉遥远。
拈死柴头:捡拾枯木。
煨文武火:用文火和武火交替加热。
龙宫之烈焰:比喻极强烈的火焰。
广长舌:形容能言善辩。
真圣谛:真实的最高真理。
天子之恩渥:皇帝的恩赐。
密庵破庵:隐士的居所。
跳篱蓦墉:翻越篱笆墙,形容行动敏捷。
脩水黄梅:地名,可能指修行者来自此地。
寒霜冷燄:寒冷的火焰,形容修行者的坚韧。
超卓者:出类拔萃的人。

鉴赏

这首诗是对无准和尚的赞美,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展现出和尚的非凡品质。"奋身铁色,飞崖倒戈"描绘其坚韧不拔的精神,如同铁石之躯,敢于挑战逆境。"欠蹄少角"可能暗示其平凡外表下隐藏着超凡智慧。"得聩翁之聪而震忽雷,乘云巢之云而撒巨雹",则形容其智慧如雷鸣,佛法如冰雹般深入人心。

"远若可亲,迩而愈邈"表达他的教诲深邃且亲近,但又超越常人理解。"拈死柴头,煨文武火,而起龙宫之烈焰"比喻他能从日常事物中引发深刻的佛法领悟。"以广长舌,谈真圣谛,而被天子之恩渥",表明他的话语具有感染力,受到皇帝的赞赏。

最后两句"或谓为密庵破庵,跳篱蓦墉之克家",将他比作能克服困难、持家有道之人。然而,诗人强调真正的卓越在于"脩水黄梅,寒霜冷燄",即他在修行上的独特和超脱,犹如黄梅禅宗的深厚底蕴,经历严寒考验。

总的来说,这首诗赞美了无准和尚的智慧、深沉的佛法修为以及他在世间与出世间的双重成就,展现了他作为高僧的独特风采。

收录诗词(229)

释智朋(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俗姓黄。居衡州华药寺,建康清凉寺。高宗绍兴七年(一一三七)住婺州天宁寺(《罗湖野录》卷四),后退居明州瑞岩。为青原下十三世,宝峰照禅师法嗣。事见《五灯会元》卷一四

  • 籍贯:四明(今浙江宁波)

相关古诗词

出山相赞

子夜逾城,午夜见星。青天白日,大道不行。

水泥脚下转深深,究竟何曾得道成。

形式:

对月了残经二首(其二)

心洞明,眼豁开。末后句,绝安排。

未曾展卷,明月自来。

形式: 古风

对月了残经二首(其一)

月在天,字在纸。于此经,了也未。

口如鼻孔眼如眉,依前坐在光影里。

形式: 古风

布袋和尚赞三首(其一)

拖布囊,握乌藤。街头市尾,不是闲行。

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