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葛苇

竹椽茅屋半摧倾,肯向蜂窠寄此生。

长恐波头卷室去,欲将船尾载君行。

小诗试拟孟东野,大草闲临张伯英。

消遣百年须底物,故应怜我不归耕。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翻译

破旧的竹屋几乎要倒塌,你是否愿意在此度过余生像蜜蜂在蜂巢中一样。
我常常担心洪水会卷走我们的居所,想用船带你一同逃离。
我想用这首小诗模仿孟东野的风格,闲暇时临摹张伯英的大草书法。
为了打发这一生,需要些什么呢?想必你会理解,我宁愿有你陪伴也不愿独自归乡务农。

注释

竹椽茅屋:简陋的竹子和茅草搭建的房屋。
肯:愿意。
蜂窠:比喻简陋的生活环境或栖息之处。
波头:水边,这里指洪水。
船尾:船的后部,这里象征离开的工具。
孟东野:唐代诗人孟郊。
张伯英:东汉书法家,擅长草书。
消遣:打发时间。
百年:一生。
底物:何物,什么。
怜:同情,理解。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苏轼的作品,名为《赠葛苇》。从诗中可以感受到苏轼对朋友的深厚情谊以及他个人对于归隐田园生活的向往。

“竹椽茅屋半摧倾,肯向蜂窠寄此生。” 这两句描绘了一种简陋而又自然的居所,作者愿意将自己的人生寄托于这样一个环境之中。这里的“竹椽茅屋”象征着一种简单朴素的生活,而“肯向蜂窠寄此生”则表达了诗人对这种生活方式的执着与满足。

“长恐波头卷室去,欲将船尾载君行。” 这两句则流露出诗人对于时间流逝和变化的忧虑,以及他希望能够与朋友一同经历这些变化的心愿。这里的“波头”象征着时间的无情流逝,而“船尾载君行”则是对友谊的珍视。

“小诗试拟孟东野,大草闲临张伯英。” 这两句显示了苏轼在文学上的自信以及他与当时文坛其他诗人的交往。这里提到的“孟东野”和“张伯英”都是当时著名的文学家,通过这些名字,苏轼表达了一种文学交流与共鸣的情感。

最后两句,“消遣百年须底物,故应怜我不归耕。” 则是苏轼对自己一生选择的反思和解释。他认为自己的生命如同一种“百年须底物”,即便是一种需要慢慢消耗的存在,因此他感到自己对于未能回到田间耕作的生活方式有着不舍与怜悯。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于人生、友谊和文学创作的深刻感悟,同时也透露出苏轼个人对于归隐生活的向往以及他对于时间流逝的思考。

收录诗词(3229)

苏轼(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和仲,、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 字:子瞻
  • 号:铁冠道人
  • 籍贯: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

相关古诗词

赠王寂

与君暂别不须嗟,俯仰归来鬓未华。

记取江南烟雨里,青山断处是君家。

形式: 七言绝句 押[麻]韵

次韵孙莘老斗野亭寄子由,在邵伯堰

落帆谢公渚,日脚东西平。

孤亭得小憩,暮景含馀清。

坐待斗与牛,错落挂南甍。

老僧如夙昔,一笑意已倾。

新诗出故人,旧事疑前生。

吾生七往来,送老海上城。

逢人辄自哂,得鱼不忍烹。

似闻绩溪老,复作东都行。

小诗如秋菊,艳艳霜中明。

过此感我言,长篇发春荣。

形式: 古风 押[庚]韵

送杨杰,并叙

天门夜上宾出日,万里红波半天赤。

归来平地看跳丸,一点黄金铸秋橘。

太华峰头作重九,天风吹滟黄花酒。

浩歌驰下腰带鞓,醉舞崩崖一挥手。

神游八极万缘虚,下视蚊雷隐污渠。

大千一息八十返,笑厉东海骑鲸鱼。

三韩王子西求法,凿齿弥天两勍敌。

过江风急浪如山,寄语舟人好看客。

形式: 古风

杨康功有石,状如醉道士,为赋此诗

楚山固多猿,青者黠而寿。

化为狂道士,山谷恣腾蹂。

误入华阳洞,窃饮茅君酒。

君命囚岩间,岩石为械杻。

松根络其足,藤蔓缚其肘。

苍苔眯其目,丛棘哽其口。

三年化为石,坚瘦敌琼玖。

无复号云声,空馀舞杯手。

樵夫见之笑,抱卖易升斗。

杨公海中仙,世俗那得友。

海边逢姑射,一笑微俯首。

胡不载之归,用此顽且丑。

求诗纪其异,本末得细剖。

吾言岂妄云,得之亡是叟。

形式: 古风 押[有]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