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筝

端居正无绪,那复发秦筝。

纤指传新意,繁弦起怨情。

悠扬思欲绝,掩抑态还生。

岂是声能感,人心自不平。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

翻译

闲坐心中无所事,此时又为何重弹秦筝。
细长手指传递新颖曲意,繁复琴弦激起幽怨情感。
琴音悠扬令人思绪欲断,低沉压抑之态却又反复呈现。
难道仅凭琴声就能触动心绪,实则是人心本就不平静所致。

注释

端居:闲坐,安坐。
无绪:无所事事,没有头绪。
那复:为何又,怎么又。
发:弹奏。
秦筝:古代秦地(今陕西一带)的一种弦乐器,即古筝。
纤指:细长的手指。
传新意:传达、表达新的曲意或情感。
繁弦:繁复的琴弦,此处指复杂的音乐旋律。
起怨情:激起、引发哀怨的情感。
悠扬:形容声音(如音乐、歌声等)婉转、悦耳,回荡不绝。
思欲绝:思绪几乎要中断,极度沉浸于某种情绪之中。
掩抑:此处指音乐旋律低沉、压抑。
态还生:此种情态反复出现,难以抑制。
岂是:难道是,怎能是。
声能感:声音能够感动(人),此处指琴声引起人的共鸣。
人心:人们的内心。
自不平:自己原本就不平静,本就存在波动的情绪。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静寂的环境中演奏古筝的情景。开篇"端居正无绪,"表明诗人处于一种安静且专注的心境,没有杂念。紧接着"那复发秦筝"则展示了他准备开始演奏古筝的动作。

"纤指传新意,繁弦起怨情"一句通过对手指与琴弦的描写,展现了诗人通过演奏来表达内心的情感。这里的"新意"暗示着诗人想要表达的是一种新的感受或思想,而"繁弦起怨情"则让读者感受到诗人在抒发一段不易言说的哀怨之情。

"悠扬思欲绝,掩抑态还生"这一句中,"悠扬"形容声音的流畅与悠长,"思欲绝"表明诗人的思想和情感似乎到了极致,而"掩抑态还生"则暗示着尽管内心情绪被压抑,但还是通过音乐找到了再生的途径。

最后两句"岂是声能感,人心自不平"深化了全诗的主题,表达了一种哲理:声音(音乐)能够触动人心,而人的内心世界本就充满了不平静的情绪。这里的"岂是"用以反问的方式强调了音乐感染力,以及人心复杂多变。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古筝演奏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内心世界的丰富和深邃,同时也探讨了音乐与人情感之间微妙的关联。

收录诗词(219)

张九龄(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诗人。一名博物,汉族。长安年间进士。官至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罢相,为荆州长史。诗风清淡。有《曲江集》。他是一位有胆识、有远见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名相。他忠耿尽职,秉公守则,直言敢谏,选贤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趋炎附势,敢与恶势力作斗争,为“开元之治”作出了积极贡献。他的五言古诗,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誉为“岭南第一人”

  • 字:子寿
  • 籍贯: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
  • 生卒年:678-740

相关古诗词

园中时蔬尽皆锄理唯秋兰数本委而不顾彼虽一物有足悲者遂赋二章(其一)

场藿已成岁,园葵亦向阳。

兰时独不偶,露节渐无芳。

旨异菁为蓄,甘非蔗有浆。

人多利一饱,谁复惜馨香。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阳]韵

园中时蔬尽皆锄理唯秋兰数本委而不顾彼虽一物有足悲者遂赋二章(其二)

幸得不锄去,孤苗守旧根。

无心羡旨蓄,岂欲近名园。

遇赏宁充佩,为生莫碍门。

幽林芳意在,非是为人论。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元]韵

折杨柳

纤纤折杨柳,持此寄情人。

一枝何足贵,怜是故园春。

迟景那能久,芳菲不及新。

更愁征戍客,容鬓老边尘。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真]韵

苏侍郎紫薇庭各赋一物得芍药

仙禁生红药,微芳不自持。

幸因清切地,还遇艳阳时。

名见桐君箓,香闻郑国诗。

孤根若可用,非直爱华滋。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支]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