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十二日入南山憩一民舍冒雨炙衣久之

石棱如刀不容步,上挽垂藤下无路。

风寒雨滑徒旅愁,舍马杖藜泥没屦。

跻攀颠坠不容发,目眩心寒惊反顾。

亦知垂堂有遗戒,身仰微官欲谁愬。

萧萧茅屋映绝壁,门外汩汩清泉注。

解衣就火不能暖,旋拾山薪伐溪树。

山翁生未食醯醢,脱粟寒蔬度朝暮。

人间平地固不少,何用崎岖守磨兔。

秋声四起山霭夕,坏屋疏篱睡无处。

披裘结束相劝归,过尽重云下山去。

形式: 古风

翻译

石头尖锐如刀,无法行走,上面挂着垂下的藤蔓,下面无路可走。
风雨交加,道路湿滑,旅人满怀忧愁,只能弃马持杖,双脚陷入泥泞。
攀登险峻,稍有不慎就会丧命,头晕目眩,回头望去令人胆寒。
深知主人在堂留有遗训,但小小官职又能向谁诉说。
萧瑟的茅屋映照在峭壁上,门外潺潺清泉流淌。
解开衣服靠近火堆却无法取暖,只好捡柴砍伐溪边树木。
山翁一生粗茶淡饭,仅以糙米和寒酸蔬菜度日。
世间平坦之地并非罕见,为何要在这崎岖之地守着微不足道的官职。
秋意渐浓,山间暮霭弥漫,破屋稀疏篱笆,无处安眠。
同伴们披着皮衣,劝我回家,穿过重重云层,我们下山而去。

注释

石棱:尖锐的石头。
不容步:无法行走。
上挽:向上挂着。
无路:无路可走。
徒旅愁:旅人忧虑。
泥没屦:双脚陷入泥中。
身仰:身体仰仗。
微官:小官职。
萧萧:冷清。
茅屋:简陋房屋。
伐溪树:砍伐溪边树木。
醯醢:美味的调料。
脱粟:糙米。
崎岖:山路崎岖。
磨兔:守着微小的官职比喻。
山霭夕:傍晚山间雾气。
坏屋:破旧房屋。
披裘:披着皮衣。
结束:包裹。
过尽重云:穿过层层云层。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深秋入山寻找避雨之所的画面,通过对险峻山路、风寒雨滑和艰难求暖的情景的描述,表现了诗人在自然中的孤独与无奈,同时也透露出一种超脱世俗的生活态度。

"石棱如刀不容步,上挽垂藤下无路。" 这两句描写了山路的险峻和行走的艰难,给人以压抑之感。"风寒雨滑徒旅愁,舍马杖藜泥没屦。" 这里则是诗人在恶劣天气中的无奈与烦恼,以及对旅途中困顿的描写。

"跻攀颠坠不容发,目眩心寒惊反顾。" 这两句进一步强调了山路的险峻和攀爬的艰辛,同时也表达了一种对周围环境的恐惧与不安。"亦知垂堂有遗戒,身仰微官欲谁愬。" 这里则是诗人对于某种规戒或是教诲的遵守,以及他在低微职位上的无奈和不得志。

接下来的几句“萧萧茅屋映绝壁,门外汩汩清泉注。解衣就火不能暖,旋拾山薪伐溪树。” 描绘了诗人避雨的场景,以及他在寒冷中的求暖无果,还有对自然资源的依赖。

"山翁生未食醯醢,脱粟寒蔬度朝暮。" 这两句则是对于生活艰辛的一种描写,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对简单生活的向往和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人间平地固不少,何用崎岖守磨兔。秋声四起山霭夕,坏屋疏篱睡无处。" 这里是诗人对于选择居住在险峻山区的质疑,以及对自然环境和生活条件的一种无奈感受。

最后“披裘结束相劝归,过尽重云下山去。” 是一声叹息,一种放弃与逃离的决心。诗人似乎是在劝说自己要离开这里,摆脱这种艰难的生活环境。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山川的描写,以及个人在其中的感受和选择,展现了一种超然物外、追求精神自由的心境。

收录诗词(2256)

张耒(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北宋时期大臣、文学家,人称宛丘先生、张右史。代表作有《少年游》、《风流子》等。《少年游》写闺情离思,那娇羞少女的情态跃然纸上,让人羡煞爱煞,那份温情美妙真是有点“浓得化不开”。著有《柯山集》、《宛邱集》。词有《柯山诗余》。列为元佑党人,数遭贬谪,晚居陈州

  • 字:文潜
  • 号:柯山
  • 籍贯:亳州谯县(今安徽亳州市)
  • 生卒年:1054—1114年

相关古诗词

九月下旬有作二首(其二)

惨惨岁云暮,寒日无停光。

况复阴晦多,景短重云长。

梳头坐清晓,朝饭熟黄粱。

官闲无事业,终日偃空堂。

经时不跨马,门径秋芜荒。

惟有霜后山,当帘对苍苍。

形式: 古风 押[阳]韵

九月下旬有作二首(其一)

今辰九月末,秋物能几许。

翩翩风中叶,卷卷自飞舞。

馀姿不复妍,日夜逐尘土。

寥寥空枝高,但有寒鸟聚。

天时不汝留,变化竟谁主。

今古无奈何,悲歌徒自苦。

形式: 古风

九月末大风一夕遂安置火炉有感二首(其二)

风声一夜下林端,遽作霜天十月寒。

三伏炎蒸不可过,北风栗烈亦何难。

人情何待常从缓,天令难移古不刊。

幸有布裘毡履在,雪深高卧更安闲。

形式: 七言律诗

九月末大风一夕遂安置火炉有感二首(其一)

谪官两向黄州火,知是明年何处冬。

须信炎凉相代至,亦知荣辱到头空。

怨咨莫起天公念,燕坐何妨佛理通。

更有墙边一樽酒,能于愁面放春红。

形式: 七言律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