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颂二百零五首(其一六六)

无对无待,有兼有带。历历物机,空空眼界。

绵绵相柱兮箭锋,恰恰相应兮函盖。

巨海饮毛,妙峰纳芥。

彼不见其有馀,我方知其无外。

普明照世约同参,补怛落伽观自在。

形式: 偈颂

翻译

无需对答,包容万物。清晰洞察事物机制,开阔眼见无边。
相互支撑如绵长之柱,精确配合如紧密之函。
大海能容下微小的毫毛,峻岭可接纳细小的芥子。
他们未觉其丰富,我却深知其无尽边际。
普照世界的智慧邀请共同探索,补怛落伽的观自在显现无碍。

注释

无对无待:无需对答,指无需回应或预设。
有兼有带:包容万物,指包含各种情况。
历历物机:清晰洞察事物机制。
空空眼界:开阔眼见,指视野宽广。
绵绵相柱:相互支撑,形容持续不断。
恰恰相应:精确配合。
函盖:紧密配合,如同容器包容。
巨海饮毛:大海能容下微小的毫毛,比喻包容力大。
妙峰纳芥:峻岭可接纳细小的芥子,形容容纳之大。
彼不见其有馀:他们未觉其丰富。
我方知其无外:我深知其无尽边际。
普明照世:普照世界的智慧。
约同参:邀请共同探索。
补怛落伽:佛教术语,指观自在菩萨。
观自在:观想自己能自由自在地观察世界。

鉴赏

这首宋朝释正觉的偈颂,语言简洁而富有深意。"无对无待,有兼有带"体现了佛家的空性观念,即万物不具绝对对立,一切皆可包容。"历历物机,空空眼界"强调观察世界时应保持开阔的心境,不受具体事物所限。

"绵绵相柱兮箭锋,恰恰相应兮函盖"运用比喻,形容事物间相互依存、紧密契合的关系,如同箭与弦的配合,或如函盖之于箭矢,暗示世间万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巨海饮毛,妙峰纳芥"进一步展现包容性,即使是大海也能容纳微小的毫毛,高峻的山峰也能接纳细小的芥子,形象地表达出万物皆可包容的广大胸怀。

"彼不见其有馀,我方知其无外"表达了对内外界限的超越,认为真正的智慧在于认识到万物的统一,没有内外之别。

最后两句"普明照世约同参,补怛落伽观自在"则是倡导普度众生的智慧和慈悲,以及修行者应具备的自在无碍的精神境界。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禅宗的语言,阐述了佛教关于空性、包容和智慧的教义,具有深刻的哲理内涵。

收录诗词(1298)

释正觉(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偈颂二百零五首(其四十二)

藏山于泽,藏舟于壑。一真不可藏,怕尔满寥廓。

传家清白有风规,圆陀陀地无棱角。

形式: 偈颂

偈颂二百零五首(其八十九)

雨从何来,不离问处。森罗大千,出乎方寸。

照中之虚,静中之动,衲僧分上常相共。

寒露濡松夜气清,皋禽惊起月巢梦。

举刘端公问云居:雨从何来?居云:从端公问处来。

形式: 偈颂

偈颂二百零五首(其九)

劫前机,肘后印,用而无痕,空而不尽。

是谁造作大千,出自虚明方寸。

你侬欲去泥瘢,匠石不悭斤运。

形式: 偈颂

偈颂二百零五首(其一七六)

家法简严,非二非三。月来明湛水,云退露寒岩。

真机自得妙处,谁参不是文殊。

白槌后也应,千古屈瞿昙。

形式: 偈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