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居书事

竹门茅屋带村居,数亩生涯自有馀。

鬓白祗应秋鍊句,眼昏多为夜抄书。

雁惊风浦渔灯动,猿叫霜林橡实疏。

待得功成即西去,时清不问命何如。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鱼]韵

翻译

竹编的门和茅草屋坐落在村庄附近,几亩田地的生活自给自足绰绰有余。
满头白发只因秋天沉迷于写诗,视力模糊多是因为夜晚研读书籍。
大雁受风惊扰,江边渔火摇曳,深山猿猴叫声穿透霜林,橡子稀疏可见。
等到功成名就,我便向西归隐,世道清明,不再关心命运如何。

注释

竹门:用竹子制作的门。
茅屋:用茅草搭建的小屋。
村居:村庄中的住所。
馀:剩余,充足。
鬓白:两鬓斑白,指年老。
秋鍊句:秋天炼字,形容专心创作。
眼昏:视力模糊。
夜抄书:夜晚读书。
雁惊:大雁因风而惊飞。
风浦:江边的风口。
渔灯:捕鱼时使用的灯火。
猿叫:猿猴的叫声。
霜林:覆盖着霜的树林。
橡实:橡树的果实。
功成:事业或学问有所成就。
西去:向西归隐。
时清:世道清明。
命何如:命运如何。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逸之人的田园生活和内心情感。开篇“竹门茅屋带村居,数亩生涯自有馀”写出了诗人悠闲的生活状态,他住在竹围成门、茅草覆盖的小屋中,与村落相连,有着自己的一片小天地,过着自给自足的简单生活。

“鬓白祗应秋鍊句,眼昏多为夜抄书”表达了诗人对时间流逝和老年的感慨。头发已经变白,与秋风相呼应,诗人的视力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退,但他依然坚持在夜晚抄写书籍,这不仅展现了诗人对知识的渴望,也反映出其坚韧不拔的意志。

“雁惊风浦渔灯动,猿叫霜林橡实疏”则是对自然景象的细腻描绘。秋天的野鸭惊起于风中的水塘,渔火摇曳;而在寒冷的森林中,猿啼声响,橡树上的果实稀疏。这两句生动地捕捉了秋末至冬初自然界的景象,同时也映射出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孤独。

最后,“待得功成即西去,时清不问命何如”表达了诗人的超脱态度。他等待着自己的学业或事业达到一定的成就后,就会放下一切前往西方,即使是在生命结束之时,他也不问身后的名声如何。这充分体现了古代士人对道德修养和精神追求的重视,以及面对死亡时的平静与从容。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诗人的日常生活、自然环境和内心世界的描绘,展现了一种超脱世俗、淡泊明志的生活态度。

收录诗词(330)

杜荀鹤(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唐代诗人。汉族。大顺进士,以诗名,自成一家,尤长于宫词。大顺二年,第一人擢第,复还旧山。宣州田頵遣至汴通好,朱全忠厚遇之,表授翰林学士、主客员外郎、知制诰。恃势侮易缙绅,众怒,欲杀之而未及。天祐初卒。自序其文为《唐风集》十卷,今编诗三卷。事迹见孙光宪《北梦琐言》、何光远《鉴诫录》、《旧五代史·梁书》本传、《唐诗纪事》及《唐才子传》

  • 字:彦之
  • 号:九华山人
  • 籍贯: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
  • 生卒年:846~904

相关古诗词

闲居即事

形觉清羸道觉肥,竹门前径静相宜。

一壶村酒无求处,数朵庭花见落时。

章句偶为前辈许,话言多被俗人疑。

一枝仙桂如攀得,祗此山前是老期。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依韵次同年张曙先辈见寄之什

天上诗名天下传,引来齐列玉皇前。

大仙录后头无雪,至药成来灶绝烟。

笑蹑紫云金作阙,梦抛尘世铁为船。

九华山叟惊凡骨,同到蓬莱岂偶然。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和友人见题山居

避时多喜葺居成,七字君题万象清。

开户晓云连地白,访人秋月满山明。

庭前树瘦霜来影,洞口泉喷雨后声。

有景供吟且如此,算来何必躁于名。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和友人送弟

君说无家祗弟兄,此中言别若为情。

干戈闹日分头去,山水寒时信路行。

月下断猿空有影,雪中孤雁却无声。

我今骨肉虽饥冻,幸喜团圆过乱兵。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