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竹门茅屋带村居,数亩生涯自有馀。
鬓白祗应秋鍊句,眼昏多为夜抄书。
雁惊风浦渔灯动,猿叫霜林橡实疏。
待得功成即西去,时清不问命何如。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逸之人的田园生活和内心情感。开篇“竹门茅屋带村居,数亩生涯自有馀”写出了诗人悠闲的生活状态,他住在竹围成门、茅草覆盖的小屋中,与村落相连,有着自己的一片小天地,过着自给自足的简单生活。
“鬓白祗应秋鍊句,眼昏多为夜抄书”表达了诗人对时间流逝和老年的感慨。头发已经变白,与秋风相呼应,诗人的视力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退,但他依然坚持在夜晚抄写书籍,这不仅展现了诗人对知识的渴望,也反映出其坚韧不拔的意志。
“雁惊风浦渔灯动,猿叫霜林橡实疏”则是对自然景象的细腻描绘。秋天的野鸭惊起于风中的水塘,渔火摇曳;而在寒冷的森林中,猿啼声响,橡树上的果实稀疏。这两句生动地捕捉了秋末至冬初自然界的景象,同时也映射出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孤独。
最后,“待得功成即西去,时清不问命何如”表达了诗人的超脱态度。他等待着自己的学业或事业达到一定的成就后,就会放下一切前往西方,即使是在生命结束之时,他也不问身后的名声如何。这充分体现了古代士人对道德修养和精神追求的重视,以及面对死亡时的平静与从容。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诗人的日常生活、自然环境和内心世界的描绘,展现了一种超脱世俗、淡泊明志的生活态度。
不详
唐代诗人。汉族。大顺进士,以诗名,自成一家,尤长于宫词。大顺二年,第一人擢第,复还旧山。宣州田頵遣至汴通好,朱全忠厚遇之,表授翰林学士、主客员外郎、知制诰。恃势侮易缙绅,众怒,欲杀之而未及。天祐初卒。自序其文为《唐风集》十卷,今编诗三卷。事迹见孙光宪《北梦琐言》、何光远《鉴诫录》、《旧五代史·梁书》本传、《唐诗纪事》及《唐才子传》
形觉清羸道觉肥,竹门前径静相宜。
一壶村酒无求处,数朵庭花见落时。
章句偶为前辈许,话言多被俗人疑。
一枝仙桂如攀得,祗此山前是老期。
天上诗名天下传,引来齐列玉皇前。
大仙录后头无雪,至药成来灶绝烟。
笑蹑紫云金作阙,梦抛尘世铁为船。
九华山叟惊凡骨,同到蓬莱岂偶然。
避时多喜葺居成,七字君题万象清。
开户晓云连地白,访人秋月满山明。
庭前树瘦霜来影,洞口泉喷雨后声。
有景供吟且如此,算来何必躁于名。
君说无家祗弟兄,此中言别若为情。
干戈闹日分头去,山水寒时信路行。
月下断猿空有影,雪中孤雁却无声。
我今骨肉虽饥冻,幸喜团圆过乱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