浚井

古井没荒莱,不食谁为恻。

瓶罂下两绠,蛙蚓飞百尺。

腥风被泥滓,空响闻点滴。

上除青青芹,下洗凿凿石。

沾濡愧童仆,杯酒暖寒栗。

白水渐泓渟,青天落寒碧。

云何失旧秽,底处来新洁。

井在有无中,无来亦无失。

形式: 古风

翻译

古井深藏在荒草丛中,无人问津它会感到悲伤。
吊桶两根绳子上下拉,青蛙蚯蚓却能跃至极高处。
恶臭的风裹着泥土,只有滴水声空洞回荡。
井水洗净上方的芹菜,又清刷坚硬的石头。
感激童仆的辛勤打水,一杯热酒驱散寒冷的颤抖。
清澈的井水逐渐平静,寒意的青天倒映其中。
为何昔日污浊不再,何处涌出这新洁之水?
井的存在超越了有无,既非失去也非获取。

注释

古井:古老的水井。
荒莱:荒芜的草地。
不食:无人饮用。
恻:悲伤、怜悯。
瓶罂:吊桶。
绠:绳索。
蛙蚓:青蛙和蚯蚓。
百尺:极高处。
腥风:带有腥味的风。
泥滓:泥土。
点滴:滴水声。
青青芹:新鲜的芹菜。
凿凿石:坚硬的石头。
愧:感激。
暖寒栗:驱散寒冷。
渐泓渟:逐渐平静。
寒碧:寒冷的青天。
云何:为何。
旧秽:昔日的污浊。
新洁:新近的洁净。
井在有无中:井的存在超越了有无。
无来亦无失:既非失去也非获得。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口古老的井井然自得的景象,井水清澈,四周环境虽有变化,但井本身却保持着不变的静谧和纯净。诗中通过对比手法,将井水与世事的变迁进行对照,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永恒和人间沧桑的感慨。

"古井没荒莱,不食谁为恻" 这两句描写了古井旁边的环境已经发生了变化,但井本身依旧清澈。"瓶罂下两绠,蛙蚓飞百尺" 描写了井水之清,以至于连蛙蚓都能在其上方飞跃,显示出井水的平静与深邃。

"腥风被泥滓,空响闻点滴" 这两句通过对比,强调了井水的纯净,它不受外界污染,每一声井水落下的声音都是那么清晰。"上除青青芹,下洗凿凿石" 描写了井边环境的清洁,连水中的藕草和底部的石头都被冲刷得干净无瑕。

"沾濡愧童仆,杯酒暖寒栗" 这两句则转向人事,诗人通过对古井的观察,感慨于时间的流逝,以及人世间的冷暖。"白水渐泓渟,青天落寒碧" 描绘了井水的清澈和周围环境的宁静。

"云何失旧秽,底处来新洁"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的疑问,为什么这口古井能够保持不受外界污染,依然如昔日般清洁。"井在有无中,无来亦无失" 最后两句则是诗人对于这一现象的感悟,古井就像是在有与无之间,它既不受到世事的影响,也不因时间而流逝。

这首诗通过对古井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界中永恒不变之物的赞美,以及对于人间变化无常的感慨。

收录诗词(3229)

苏轼(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和仲,、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 字:子瞻
  • 号:铁冠道人
  • 籍贯: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

相关古诗词

红梅三首(其一)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

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

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红梅三首(其二)

雪里开花却是迟,何如独占上春时。

也知造物含深意,故与施朱发妙姿。

细雨裛残千颗泪,轻寒瘦损一分肌。

不应便杂妖桃杏,数点微酸已著枝。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红梅三首(其三)

幽人自恨探春迟,不见檀心未吐时。

丹鼎夺胎那是宝,玉人頩颊更多姿。

抱丛暗蕊初含子,落盏秾香已透肌。

乞与徐熙画新样,竹间璀璨出斜枝。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次韵子由寄题孔平仲草庵

逢人欲觅安心法,到处先为问道庵。

卢子不须从若士,盖公当自过曹参。

羡君美玉经三火,笑我枯桑困八蚕。

犹喜大江同一味,故应千里共清甘。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覃]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