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发陈公径过摩舍那滩石峰下十首(其七)

危峰莹无土,平地岌孤石。

如何半岩间,亦有小树碧。

走空根苦辛,倚险干寒瘠。

芳兰间丛生,紫蕤濯幽色。

近香许世闻,远秀绝人摘。

而我云外身,方兹喟行役。

形式: 古风

翻译

高峻山峰洁净无土,平坦之地独有一块孤石。
为何在半山腰的岩石缝隙中,也有翠绿的小树生长。
树根深入空中,饱受艰辛,枝干依附险峻,忍受贫瘠的环境。
芬芳的兰花与它相伴丛生,紫色花朵在幽深处绽放。
靠近它的香气或许世人能闻到,但远离尘世的秀美无人能摘取。
而我身处云外,此刻感叹此行的劳顿。

注释

危峰:高峻的山峰。
莹:洁净。
平地:平坦之地。
岌:孤零零。
半岩间:半山腰的岩石缝隙。
小树碧:翠绿的小树。
走空根:深入空中的根。
苦辛:艰辛。
倚险干:依附险峻的枝干。
寒瘠:贫瘠的环境。
芳兰:芬芳的兰花。
紫蕤:紫色花朵。
濯幽色:在幽深处绽放。
世闻:世人能闻到。
绝人摘:无人能摘取。
云外身:身处云外。
方兹:此刻。
喟行役:感叹此行的劳顿。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雄险的山石与小树并存的景象,通过对比和对立的手法,展现了自然界的坚韧与生机。首句“危峰莹无土”以危峻的山峰为背景,设定了整体的意境,接着“平地岌孤石”则是从平坦的大地中突兀出的一块岩石,这两句相互对比,强调了自然界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第三、四句“如何半岩间,亦有小树碧”表达了即便是在险峻的岩石之间,也能生长出碧绿的小树,展示了生命力极强的植物。

中间两句“走空根苦辛,倚险干寒瘠”形象地描绘了这些小树为了生存所付出的努力,它们的根须在岩石之间辛勤地寻找生长空间,而身躯则紧贴着危险的地势,在严酷的环境中顽强生长。接下来的“芳兰间丛生,紫蕤濯幽色”则是对这些小树生长环境的进一步描写,其中芳兰与紫蕤都是香草类植物,它们在幽深的地方丛生,并散发出淡雅而幽远的气息。

最后四句“近香许世闻,远秀绝人摘。而我云外身,方兹喟行役”表达了诗人对这片景致的赞美与自我定位。在这里,“近香许世闻”指的是这些生长在岩石间的小树和香草,即便是近距离也能感受到它们散发出的香气;“远秀绝人摘”则意味着即使是在远处观赏,这些植物的秀美也是难以企及的。末尾两句“我身外云端,方兹喟行役”表达了诗人自己置身于这片景致之中,感受着大自然赋予的力量,同时也在其中寻找自己的价值和使命。

整首诗通过对山石与小树的描写,展现了自然界的壮丽与生命力的顽强,以及诗人对于自然美的欣赏和个人情感的投射。

收录诗词(4294)

杨万里(宋)

成就

南宋著名诗人、大臣,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杨万里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著有《诚斋集》等。

经历

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

  • 字:廷秀
  • 号:诚斋
  • 籍贯: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
  • 生卒年: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

相关古诗词

明发陈公径过摩舍那滩石峰下十首(其六)

山转江亦转,江行山亦行。

风鬟照玉镜,素练萦青屏。

我本山水客,澹无轩冕情。

尘中悔一来,事外怀孤征。

忽乘沧浪舟,仰高俯深清。

餐翠腹可饱,饮渌身顿轻。

鹧鸪不相识,还作故园声。

形式: 古风

明发陈公径过摩舍那滩石峰下十首(其五)

澄潭涌暗晕,不风自成花。

回流如倦客,出门复还家。

江晴已数日,新涨没旧沙。

知是前溪雨,湿云尚横斜。

形式: 古风 押[麻]韵

明发陈公径过摩舍那滩石峰下十首(其四)

后顾江已远,前睨山若塞。

棹进岸自回,天水未有极。

帘欣入绝巘,舟愕触潜石。

东暾澹未熹,北吹寒更寂。

岸草不知愁,向人弄晴碧。

形式: 古风

明发陈公径过摩舍那滩石峰下十首(其三)

昨宵望石峰,相去无一尺。

今日行终朝,祇绕石峰侧。

石峰何曾远,江路自不直。

仰瞻碧孱颜,清峻如立壁。

反覆得细看,何必更登陟。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