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僧归破山寺

万里指吴山,高秋杖锡还。

别来双阙老,归去片云闲。

师在有无外,我婴尘土间。

居然本相别,不要惨离颜。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删]韵

翻译

远行万里指向吴地的山峦,秋高气爽时手持锡杖返回。
离别后皇宫双阙似乎更显苍老,归途之中片云悠然自得。
师父超脱于存在与虚无之外,而我却被世俗尘埃所困。
本来面目便是如此不同,无需因离别而悲伤满面。

注释

万里:极言距离之远。
吴山:泛指江南的山,此指诗人归返的方向。
高秋:秋高气爽的季节。
杖锡:僧人出行时携带的手杖,此处代指僧人。
别来:自从离别之后。
双阙:古代宫门前两边的楼观,这里代指朝廷或京城。
老:显得更加古老、沧桑。
归去:返回。
片云:孤云,形容自由自在。
师:指师父或高僧。
有无外:超越了存在与不存在的界限,指超脱物外。
我:诗人自指。
婴:缠绕,束缚。
尘土间:尘世之中,比喻世俗生活。
居然:原本,本来。
本相别:本质上的区别或不同。
不要:无需。
惨离颜:悲伤的离别神情。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朋友送别的场景,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和不舍离去的情感。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山水意象来抒发自己的情怀。

"万里指吴山",诗人以宏伟壮观的景致开始,展现了自己心中的壮志豪情,也许是对远方朋友所追求精神理想的一种寄托。"高秋杖锡还",则写出了行者携带着简单的生活必需品,在深秋季节踏上归途的情景。这两句交织出一种超脱世俗、追寻内心自我实现的意境。

接下来的"别来双阙老,归去片云闲"中,“双阙”可能指的是寺庙中的两个塔楼,象征着宗教信仰和精神寄托。诗人在此表达了对友人即将到达的寺庙生活的向往,以及对自己留下的平淡生活的坦然接受。

"师在有无外,我婴尘土间"这两句则流露出诗人的自我反思和情感寄托。"师在"可能指的是精神上的引导者或朋友,"有无外"表明了对这种关系的珍视,而“我婴尘土间”则是诗人自身处境的写照,强调了自己仍旧沉浸于世俗烦恼之中,与友人的清高脱俗形成鲜明对比。

最后两句"居然本相别,不要惨离颜"则直接表达了对即将分别的不舍和关切。诗人希望朋友不要因为离别而感到悲伤,因为这次别离原本就是两条不同道路的分岔,各自追寻心中的理想。

总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和内心世界的抒发,展现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以及对精神家园的向往,是一篇寄托深情、意境悠长的别离诗。

收录诗词(302)

吴融(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唐代诗人。卒于唐昭宗天复三年(903),享年五十四岁。他生当晚唐后期,一个较前期更为混乱、矛盾、黑暗的时代,他死后三年,曾经盛极一时的大唐帝国也就走入历史了,因此,可以说是整个大唐帝国走向灭亡的见证者之一

  • 字:子华
  • 籍贯: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
  • 生卒年:850

相关古诗词

送僧南游

战鼙鸣未已,瓶屦抵何乡。

偶别尘中易,贪归物外忙。

后蝉抛鄠杜,先雁下潇湘。

不得从师去,殷勤谢草堂。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阳]韵

重阳日荆州作

万里投荒已自哀,高秋寓目更徘徊。

浊醪任冷难辞醉,黄菊因暄却未开。

上国莫归戎马乱,故人何在塞鸿来。

惊时感事俱无奈,不待残阳下楚台。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

闻李翰林游池上有寄

花飞絮落水和流,玉署词臣奉诏游。

四面看人随画鹢,中流合乐起眠鸥。

皇恩自抱丹心报,清颂谁将白雪酬。

不为禁钟催入宿,前峰月上未回舟。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闻蝉

夏在先催过,秋赊已被迎。

自应人不会,莫道物无情。

木叶纵未落,鬓丝还易生。

西风正相乱,休上夕阳城。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