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山月

秋月朗朗关山上,山中行人马蹄响。

关山秋来雨雪多,行人见月唱边歌。

海边茫茫天气白,胡儿夜度黄龙碛。

军中探骑暮出城,伏兵暗处低旌戟。

溪水连天霜草平,野驼寻水碛中鸣。

陇头风急雁不下,沙场苦战多流星。

可怜万国关山道,年年战骨多秋草。

形式: 乐府曲辞

翻译

秋夜明亮的月光照耀在关山上,山中的行者马蹄声回荡。
秋天的关山常有雨雪,行人在月光下唱起边塞歌谣。
海边广阔,天气晴朗如白昼,胡人深夜渡过黄龙沙洲。
军中的侦察骑兵傍晚出城,隐蔽的伏兵低垂旗帜和兵器。
溪水与天相接,霜草覆盖原野,野驼在沙漠中寻找水源而鸣叫。
边塞风急,大雁无法停留,战场上激战频繁,箭矢如流星般飞舞。
可悲的是,各国的道路都通向这关山,每年都有无数战骨伴着秋草生长。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边塞战争的画面,通过对景物的细腻描写和情感的真挚抒发,展现了战地的荒凉与悲壮。

开篇“秋月朗朗关山上”一句,便将读者带入了一个明亮而又略显凄清的边塞夜晚。接着“山中行人马蹄响”透露出边疆的警觉与紧张,行人和马匹的声音在静谧的夜晚格外醒目。

“关山秋来雨雪多,行人见月唱边歌。”这两句诗不仅写出了关山秋天多风雪,更通过行人的边歌传达了对家国的思念与战争生活的无奈。边歌往往充满了战士们对于和平生活的渴望,以及对远方亲人深情的怀念。

“海边茫茫天气白,胡儿夜度黄龙碛。”这里的“茫茫”形容广阔无垠的天空,而“胡儿夜度黄龙碛”的“胡儿”应指的是北方民族的骑兵,他们在广袤的沙场上疾驰,营造出一种边塞战争的宏大景象。

“军中探骑暮出城,伏兵暗处低旌戟。”这两句诗紧张而又充满了对战争的隐患感。探骑的出城侦察和伏兵的隐蔽等待,都在暗示着一场战役即将爆发。

“溪水连天霜草平,野驼寻水碛中鸣。”这里描绘了一幅冬日边塞的景象。溪水与天色相接,霜草铺展开来,而野驼在碛中寻找水源,发出悲鸣,这些都是战争环境下生命力与苟且偷生的生动写照。

“陇头风急雁不下,沙场苦战多流星。”这两句诗则将读者带入了一个更加严酷的战场。陇头的狂风使得连大雁也不敢降落,而沙场上的战斗异常惨烈,流星般的火光映照着夜空。

“可怜万国关山道,年年战骨多秋草。”结尾两句诗则是对战争残酷现实的一种慨叹。万国关山之下,每年都有无数的战士留下白骨,而秋草在这些遗骸上生长,形成了对逝去生命最为沉默的纪念。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和战争场面的细腻描绘,以及对战争悲哀感的深刻表达,不仅展现了边塞的辽阔与苍凉,更反映了诗人对于战争及其后果的深切忧虑。

收录诗词(441)

张籍(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唐代诗人。汉族,郡望苏州吴(今江苏苏州)。先世移居和州,遂为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世称“张水部”、“张司业”。的乐府诗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著名诗篇有《塞下曲》《征妇怨》《采莲曲》《江南曲》。《籍贯考辨》认为,韩愈所说的“吴郡”乃谓其郡望,并引《新唐书·传》、《唐诗纪事》、《舆地纪胜》等史传材料,驳苏州之说而定为乌江人

  • 字:文昌
  • 籍贯: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
  • 生卒年:约767~约830

相关古诗词

各东西

游人别,一东复一西。

出门相背两不返,惟信车轮与马蹄。

道路悠悠不知处,山高海阔谁辛苦。

远游不定难寄书,日日空寻别时语。

浮云上天雨堕地,暂时会合终离异。

我今与子非一身,安得死生不相弃。

形式: 古风

成都曲

锦江近西烟水绿,新雨山头荔枝熟。

万里桥边多酒家,游人爱向谁家宿。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屋]韵

乐府杂曲.鼓吹曲辞.朱鹭

翩翩兮朱鹭,来汎春塘栖绿树。

羽毛如剪色如染,远飞欲下双翅敛。

避人引子入深堑,动处水纹开滟滟。

谁知豪家网尔躯,不如饮啄江海隅。

形式: 乐府曲辞

杂曲歌辞.伤歌行

黄门诏下促收捕,京兆君系御史府。

出门无复部曲随,亲戚相逢不容语。

辞成谪尉南海州,受命不得须臾留。

身著青衫骑恶马,东门之东无送者。

邮夫防吏急喧驱,往往惊堕马蹄下。

长安里中荒大宅,朱门已除十二戟。

高堂舞榭锁管弦,美人遥望西南天。

形式: 乐府曲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