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以庚寅十月十日抵敝庐今恰三年感而有作偶成三律(其二)

何处风烟似我园,且将萧散乐馀年。

向来已不忧三黜,老去谁能羡九迁。

门外往还惟白足,里中游旧尽华颠。

竹林已是幽栖地,只恐风流愧七贤。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翻译

哪里的风景能像我的家园,就让我在这悠闲中度过晚年。
一直以来,我不再为被贬三次担忧,年纪大了,谁还会羡慕频繁升迁。
门外来来往往只有光脚僧人,邻里间的老友都已满头白发。
我已经把竹林当作隐居之地,只怕自己的风雅比不上那七位贤人。

注释

风烟:景色。
我园:我的家园。
萧散:悠闲自在。
馀年:晚年。
三黜:多次被贬官。
老去:年纪大了。
九迁:多次升迁。
门外:门外。
白足:僧人。
华颠:满头白发。
幽栖地:隐居之处。
风流:风雅。
七贤:指竹林七贤,古代的贤士。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吴芾的作品,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个人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诗人的隐逸生活和超脱世俗的高洁情操。

“何处风烟似我园,且将萧散乐馀年。”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园林景致的喜爱,以及愿意在这里安享晚年,过着一种淡泊明志、随遇而安的生活。风烟和园林形成了一种恬静美好,与诗人的心境相契合。

“向来已不忧三黜,老去谁能羡九迁。”这两句则表现了诗人对名利地位的超然,他不为世俗的得失所动摇,自信自己的选择无需他人评价。这里的“三黜”和“九迁”都是古代用以比喻官职升迁的词汇。

“门外往还惟白足,里中游旧尽华颠。”这两句描绘了诗人的日常生活,他不愿意在外奔波,只是在自己的园林之间散步,享受着自然赋予的一切美好。这里的“白足”形象地表达了自由自在的状态,而“华颠”则是对园中花木之盛美的描写。

“竹林已是幽栖地,只恐风流愧七贤。”最后两句诗人提到自己的住所已经成为一处隐逸之地,只担心自己无法达到历史上那些高尚品德的人物——“七贤”——的境界。这表明了诗人对个人修养和道德水平的追求,以及他对古代圣贤的敬仰之情。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诗人的内心世界与自然景物的对话,展现了一种超脱尘俗、返璞归真的生活态度。

收录诗词(1146)

吴芾(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浙江台州府人(现今浙江省台州市仙居县田市吴桥村)人。绍兴二年(1132)进士,官秘书正字,因揭露秦桧卖国专权被罢官。后任监察御史,上疏宋高宗自爱自强、励精图治

  • 字:明可
  • 号:湖山居士
  • 生卒年:1104—1183

相关古诗词

余以庚寅十月十日抵敝庐今恰三年感而有作偶成三律(其一)

溯自洪都返故园,今朝倒指恰三年。

举头但见松筠长,转盼那知岁月迁。

幸有青山长在眼,休嗟白发已垂颠。

此身傥未归黄壤,花下犹堪醉圣贤。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余以前年五月八日到官今年又于此日去郡同僚作饯即席援笔言别

来守江山恰二年,同僚何幸得诸贤。

屡邀风月供吟笔,几度江山棹酒船。

自分衰颓今老矣,可堪离索更凄然。

青云有路平如砥,公等应须早着鞭。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余年七十辄和乐天诗以自广

已是年龄及七旬,田园稍给未全贫。

儿孙初识传儒业,世俗还称作贵人。

门外湖山浑可乐,沙头鸥鹭更相亲。

莫将尘事干吾虑,已向君王乞此身。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余有重阳诗岁和一篇今日偶和成二首(其二)

去岁重阳解郡章,归来又复见重阳。

此身已作林泉客,今日更持萸菊觞。

正要登高穷远目,不妨拚醉浣愁肠。

佳辰若得长无事,何必乘云至帝乡。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