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都石笋

昆崙失却大龙蟠,迸出层岩一角寒。

初日烟霞翻锦箨,九天风露混琅玕。

香涵老翠山灵护,根透鸿濛地轴安。

天柱直疑为竹祖,仙翁图作子孙看。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寒]韵

翻译

昆仑山脉失去了巨龙般的雄姿,只露出一角寒冷的岩层。
朝阳的霞光如同锦衣覆盖在竹笋上,九天之上的清风露水与琅玕(美玉)交融。
香气蕴含在古老的翠竹之中,山神守护着它们,竹根深深扎根于鸿蒙大地的中心。
天柱般挺立的竹子仿佛是竹类的始祖,仙翁画下它,让后人瞻仰。

注释

昆崙:古代神话中的西方神山,象征极远或高大。
大龙蟠:形容山脉蜿蜒起伏,如巨龙盘绕。
九天:指天空的最高处,常用来形容极高或神秘。
鸿濛:指天地初开时的混沌状态,这里指大地的原始。
天柱:比喻支撑天地的柱子,这里形容竹子的挺拔。
竹祖:象征竹类的起源或最古老的品种。
仙翁:指神仙或长寿的老人,这里可能指画中的人物。

鉴赏

这首诗名为《仙都石笋》,作者是宋代诗人赵善涟。诗中描绘的是昆仑山中的一处奇景——石笋,形象生动,富有神韵。首句“昆崙失却大龙蟠”,以龙蟠象征石笋的气势,暗示其来历非凡。接下来的“迸出层岩一角寒”描绘了石笋从山岩中突兀而出的景象,寒意暗含其坚韧与不凡。

“初日烟霞翻锦箨,九天风露混琅玕”两句,运用比喻手法,将初升的太阳、云霞和石笋的色彩比作锦箨(竹笋的壳)和琅玕(美玉),展现了石笋在晨光和自然元素中的绚丽光彩。而“香涵老翠山灵护,根透鸿濛地轴安”则赋予石笋以神圣的气息,仿佛被山之灵气守护,根深蒂固,象征着大地的稳固。

最后两句“天柱直疑为竹祖,仙翁图作子孙看”,将石笋比喻为天地间的支柱,甚至比拟为竹子的始祖,表达了诗人对石笋的崇敬之情,同时也寓言般地将其视为仙人后代,增添了神秘和传奇色彩。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描绘,赞美了仙都石笋的自然之美和超凡之姿。

收录诗词(4)

赵善涟(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池亭夜游

踏月清诗骨,露华夜已深。

树摇知鸟宿,波静觉鱼沉。

报国惭无术,思亲空有心。

踌躇谁与语,唧唧乱蛩吟。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侵]韵

怀归

游子何时返,家山万里馀。

望云愁思切,对月赏心疏。

相严烦龟卜,频逢绝雁书。

浮名在京国,系我欲何如。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鱼]韵

瀔水驿中

家山迢递白云遮,行役偏愁去路赊。

朝涉桐江寒入胫,夜眠孤馆梦归家。

几年城市成春梦,万古江山阅岁华。

若问归装何所有,担头只许插梅花。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麻]韵

题灵岩寺

江南多名山,雁荡最崒嵂。

山中多古寺,灵岩渺无匹。

天柱高摩云,展旗巧障日。

风榻卧石屏,雾窗涵卓笔。

上有小龙湫,龙鼻清泉出。

异哉诺讵罗,来此坐叠膝。

我亦荡中人,景象颇能悉。

独秀玩苍翠,重台听萧瑟。

却穿水帘谷,衣襟寒慄慄。

还入新月洞,意气何飘逸。

安期指瓜枣,羡门献梨栗。

飘瓦孰是非,临歧置得失。

平生方外游,兹游为第一。

谩登岭三三,休跨盘七七。

岂意山尽头,时复有禅室。

门并双峰尖,路爽千榕密。

触石浅溪鸣,投林飞鸟入。

傍人应笑我,观山何时毕。

笑话傍人道,恨我少登陟。

作诗寄行役,吾非贪著述。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