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广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楚;之子于归,言秣其马。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蒌;之子于归,言秣其驹。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形式: 四言诗

翻译

南山乔木大又高,树下不可歇阴凉。汉江之上有游女,想去追求不可能。
汉江滔滔宽又广,想要渡过不可能。江水悠悠长又长,乘筏渡过不可能。
柴草丛丛错杂生,用刀割取那荆条。姑娘就要出嫁了,赶快喂饱她的马。
汉江滔滔宽又广,想要渡过不可能。江水悠悠长又长,乘筏渡过不可能。
柴草丛丛错杂生,用刀割取那蒌蒿。姑娘就要出嫁了,赶快喂饱小马驹。
汉江滔滔宽又广,想要渡过不可能。江水悠悠长又长,乘筏渡过不可能。

注释

乔木:高大的树木。
休:息也。
指高木无荫,不能休息。
息:此处《韩诗》所载版本作“思”,语助词,与下文“思”同。
汉:汉水,长江支流之一。
游女:汉水之神,或谓游玩的女子。
江:江水,即长江。
永:水流长也。
方:桴,筏。
此处用作动词,意谓坐木筏渡江。
翘翘:本指鸟尾上的长羽,比喻杂草丛生;或以为指高出貌。
错薪:丛杂的柴草。
古代嫁娶必以燎炬为烛,故《诗经》嫁娶多以折薪、刈楚为兴。
刈:割。
楚:灌木名,即牡荆。
归:嫁也。
秣:喂马。
蒌:蒌蒿,也叫白蒿,嫩时可食,老则为薪。
驹:小马。

鉴赏

这首诗选自《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这首诗表达的是离别之苦和思念之深。诗中的“南有乔木,不可休息”象征着远行者的旅途没有尽头,心中所挂念的人和事无法放下。“汉有游女,不可求思”则描绘了一位女子在汉水边的悠闲情状,但这种景象对于诗人来说,却是无法企及的渴望。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这两句强调了汉江的辽阔和长远,这里的“泳”和“方”都是比喻手法,意味着诗人对汉江另一岸所思念的人或事物无法触及,更无法用常理去理解这种思念之深。

“翘翘错薪,言刈其楚。之子于归,言秣其马。”这两句则描写了诗人在归途中的景象和心情。“翘翘”形容草木的茂盛,“错薪”是指杂乱无序的柴草,诗人似乎是在说自己内心的困顿与外界的混沌相呼应。之子(即诗中的我)在归途中,不仅要刈割这些杂乱的柴草,还要秣养好马,以示急切的心情。

整首诗通过对汉江宽广和长远的反复描述,以及诗人内心世界的交织,展现了一种深沉而复杂的情感状态。这里不仅有对远方所思之人的渴望,更有对归途中困顿与混沌的无奈表达。这正是《诗经》中常见的主题:通过自然景物和日常生活的描写,抒发个人情感和社会心声。

收录诗词(305)

诗经(先秦)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汝坟

遵彼汝坟,伐其条枚。未见君子,惄如调饥。

遵彼汝坟,伐其条肄。既见君子,不我遐弃。

鲂鱼赪尾,王室如毁。虽则如毁,父母孔迩。

形式: 四言诗

麟之趾

麟之趾,振振公子,于嗟麟兮。

麟之定,振振公姓,于嗟麟兮。

麟之角,振振公族,于嗟麟兮。

形式: 四言诗

国风.召南.鹊巢

维鹊有巢,维鸠居之。之子于归,百两御之。

维鹊有巢,维鸠方之。之子于归,百两将之。

维鹊有巢,维鸠盈之。之子于归,百两成之。

形式: 四言诗

采蘩

于以采蘩?于沼于沚。于以用之?公侯之事。

于以采蘩?于涧之中。于以用之?公侯之宫。

被之僮僮,夙夜在公。被之祁祁,薄言还归。

形式: 四言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