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中怀吴中诸寺七首(其五)天王寺寄南洲

天王寺里竹千头,曲榭回廊旧日游。

别后梅花应自发,壁间诗草属谁收。

忆看远岫开飞阁,曾吊荒宫上小丘。

白首思归形梦想,封书惆怅问南洲。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鉴赏

这首诗是明代文徵明所作的《病中怀吴中诸寺七首》之五,题为“天王寺寄南洲”。文徵明以病中之感,回忆往昔在天王寺的游历,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与对未来的感慨。

首句“天王寺里竹千头”,描绘了天王寺内竹林茂盛的景象,竹子之多,仿佛有千头之多,营造出一种幽静而生机勃勃的氛围。接着,“曲榭回廊旧日游”一句,将读者带入了诗人曾经在寺中漫步、游玩的情境,流露出对过往时光的留恋。

“别后梅花应自发,壁间诗草属谁收。”这两句通过梅花的自然生长与诗人笔下诗句的留存,表达了时间的流逝和记忆的消散。梅花在别后依然开放,象征着自然界的永恒,而诗人曾经创作的诗句却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被遗忘,隐含着对个人创作价值的反思。

“忆看远岫开飞阁,曾吊荒宫上小丘。”这两句回忆了诗人曾经观赏远处山峰,建造高阁,以及探访废弃宫殿的经历,展现了他对自然美景和历史遗迹的热爱与敬仰。

最后,“白首思归形梦想,封书惆怅问南洲。”表达了诗人年老时对归乡的渴望,以及面对现实无法实现这一愿望的无奈与忧伤。他通过写信的方式,向远方的友人倾诉心中的思念与哀愁,希望能够得到慰藉。

整首诗情感真挚,通过对天王寺及其周边景物的回忆,抒发了诗人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对自然与历史的感慨,以及对晚年生活的思考与向往。

收录诗词(820)

文徵明(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原名壁(或作璧)。四十二岁起,以字行,更字徵仲。故号“衡山居士”,世称“文衡山”,汉族,长州(今江苏苏州)人。明代著名画家、书法家、文学家。的书画造诣极为全面,诗、文、书、画无一不精,人称是“四绝”的全才。与沈周共创“吴派”,与沈周、唐伯虎、仇英合称“明四家”(“吴门四家”)。诗宗白居易、苏轼,文受业于吴宽,学书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在诗文上,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 并称“吴中四才子”。在画史上与沈周、唐寅、仇英合称“吴门四家”

  • 字:徵明
  • 籍贯:因先世衡山
  • 生卒年:1470年11月28日—1559年3月28日

相关古诗词

病中怀吴中诸寺七首(其六)宝幢寺寄石窝

久客怀归问旧游,双娥精舍屋东头。

绝怜近市无尘到,曾是寻僧竟日留。

满地绿阴谁结夏,拥篱黄叶更宜秋。

玉泉清冽应无恙,凭仗山厨设茗瓯。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病中怀吴中诸寺七首(其七)昭庆寺寄守山

搔首长安望阖闾,风烟漠漠九秋馀。

正思黄叶南朝寺,忽把飞云慧远书。

东壁磨碑知有待,北窗悬榻竟何如。

自怜白首无禆补,虚弃閒缘卧直庐。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鱼]韵

秋日早朝待漏有感

钟鼓殷殷曙色分,紫云楼阁尚氤氲。

常年待漏承明署,何日挂冠神武门。

林壑秋清猿鹤怨,田园岁晚菊松存。

若为久索长安米,白发青山忝圣恩。

形式: 七言律诗

怀石湖

茶磨山前宿雨晴,行春桥下绿波平。

吴儿越女齐声唱,菱叶荷花无数生。

落日夷犹青雀舫,孤烟缥缈望湖亭。

平生走马听鸡处,残梦依依是越城。

形式: 七言律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