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中怀吴中诸寺七首(其六)宝幢寺寄石窝

久客怀归问旧游,双娥精舍屋东头。

绝怜近市无尘到,曾是寻僧竟日留。

满地绿阴谁结夏,拥篱黄叶更宜秋。

玉泉清冽应无恙,凭仗山厨设茗瓯。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病中对吴中诸寺的怀念,特别是对宝幢寺的深情回忆。诗中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展现了寺庙周边环境的静谧与和谐,以及诗人内心深处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首句“久客怀归问旧游”,点明了诗人长期在外,心中常怀归乡之情,回想起往昔在寺庙游玩的美好时光。接着,“双娥精舍屋东头”一句,以具体地点引入,仿佛带读者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充满回忆的地方。

“绝怜近市无尘到”一句,表达了对寺庙远离尘嚣、环境清幽的赞美,强调了寺庙作为心灵避风港的独特魅力。“曾是寻僧竟日留”则回忆了诗人曾经在这里与僧侣共度美好时光的情景,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宗教之间和谐共生的关系。

“满地绿阴谁结夏,拥篱黄叶更宜秋”两句,通过四季变换的景色描写,进一步渲染了寺庙周围环境的生机与美丽。这里不仅有夏季的绿荫覆盖,还有秋季黄叶的点缀,每一季都有其独特的美,让人流连忘返。

最后,“玉泉清冽应无恙,凭仗山厨设茗瓯”两句,将视线转向了寺庙内的自然景观和日常活动。玉泉的清澈与山厨烹茶的场景,不仅体现了自然之美的永恒,也寄托了诗人对简单、纯净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宝幢寺及其周边环境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宁静、和谐生活的深深眷恋,以及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深切怀念。通过景物的变迁和情感的抒发,传达出了一种超越时间与空间的情感共鸣,令人回味无穷。

收录诗词(820)

文徵明(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原名壁(或作璧)。四十二岁起,以字行,更字徵仲。故号“衡山居士”,世称“文衡山”,汉族,长州(今江苏苏州)人。明代著名画家、书法家、文学家。的书画造诣极为全面,诗、文、书、画无一不精,人称是“四绝”的全才。与沈周共创“吴派”,与沈周、唐伯虎、仇英合称“明四家”(“吴门四家”)。诗宗白居易、苏轼,文受业于吴宽,学书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在诗文上,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 并称“吴中四才子”。在画史上与沈周、唐寅、仇英合称“吴门四家”

  • 字:徵明
  • 籍贯:因先世衡山
  • 生卒年:1470年11月28日—1559年3月28日

相关古诗词

病中怀吴中诸寺七首(其七)昭庆寺寄守山

搔首长安望阖闾,风烟漠漠九秋馀。

正思黄叶南朝寺,忽把飞云慧远书。

东壁磨碑知有待,北窗悬榻竟何如。

自怜白首无禆补,虚弃閒缘卧直庐。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鱼]韵

秋日早朝待漏有感

钟鼓殷殷曙色分,紫云楼阁尚氤氲。

常年待漏承明署,何日挂冠神武门。

林壑秋清猿鹤怨,田园岁晚菊松存。

若为久索长安米,白发青山忝圣恩。

形式: 七言律诗

怀石湖

茶磨山前宿雨晴,行春桥下绿波平。

吴儿越女齐声唱,菱叶荷花无数生。

落日夷犹青雀舫,孤烟缥缈望湖亭。

平生走马听鸡处,残梦依依是越城。

形式: 七言律诗

感怀

三十年来麋鹿踪,若为老去入樊笼。

五湖春梦扁舟雨,万里秋风两鬓蓬。

远志出山成小草,神鱼失水困沙虫。

白头博得公车召,不满东方一笑中。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