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照上人

照时远近俱到,用时毫发无遗。

直得二途不涉,方能照用同时。

趯倒赵州略彴,拈起马师簸箕。

任待通身是眼,当阳未免胶?。

形式: 六言诗 押[支]韵

鉴赏

这首诗由宋代禅宗诗人释慧空所作,名为《与照上人》。诗中运用了丰富的禅宗比喻和象征手法,旨在探讨智慧与实践、理论与实际应用之间的关系。

首句“照时远近俱到,用时毫发无遗”表达了智慧之光能够照亮一切,无论远近,无论是细微还是宏大,都能被准确地感知和理解。这强调了智慧的全面性和深刻性。

接着,“直得二途不涉,方能照用同时”意味着要达到真正的智慧,就必须超越对立的两极,即理论与实践、理想与现实的界限,使二者在统一中发挥作用。这体现了禅宗追求的“不二法门”。

“趯倒赵州略彴,拈起马师簸箕”这两句通过引用禅宗故事,进一步阐述了智慧的应用。赵州和尚的“略彴”(小桥)和马祖道一的“簸箕”都是禅宗中的经典比喻,分别代表了对事物本质的洞察和对日常生活的智慧处理。诗人通过这两个故事,强调了智慧不仅在于高深的理论,更在于日常生活中的灵活运用。

“任待通身是眼,当阳未免胶?”则提出了一个反问,意在提醒读者,即使拥有全面的智慧(“通身是眼”),也有可能陷入僵化或教条化的陷阱(“当阳未免胶”)。这里强调了智慧的灵动性和适应性,避免盲目执着于形式而忽视了实际情境的变化。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禅宗的智慧寓言,探讨了如何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生活中的智慧应用,以及在这一过程中应保持的灵活性和开放性。

收录诗词(537)

释慧空(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与建州介濑溪翁道人

翁翁介濑溪头住,我亦曾从溪上过。

一钵饭香留不住,信根道眼两无差。

菩提种子男兼女,清净家风菜与茶。

大佛所传无别法,只今犹有老僧伽。

形式: 古风

送灵石修造

灵石有殿不知年,日炙风吹太可怜。

今日诸郎争著力,要令突兀在人前。

人前莫作土木见,八面浑无刀斧痕。

似此殿成安底佛,释迦弥勒是他孙。

形式: 七言律诗

建州梅仙坛

汉室中微竹生马,先生一尉何卑下。

天门九重呼不闻,避时乃作居山者。

朅来山间药道成,云轺高举风驭轻。

大溪之南古坛在,空山落日秋蝉鸣。

我寓其邻喜清旷,时来送眼风烟上。

遗丹存亡今不知,痴人且啖坛中泥。

形式: 古风

送僧上径山兼简妙喜老人(其一)

大士昨来闻出世,阿师今日又登途。

杖头倘有闲田地,寄我山头一纸书。

形式: 七言绝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