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携诸生登西山

九日秋服成,童冠从我游。

万古清沂春,重结西山秋。

白云归青岑,狂澜落沧洲。

永啸长风来,爽籁生岩幽。

清商失摇落,生气浮林丘。

门生顾我言,乐矣行归休。

风袂尚飘然,此意浩难收。

形式: 古风 押[尤]韵

鉴赏

这首诗是元代诗人刘因所作的《九日携诸生登西山》。诗中描绘了诗人与学生在重阳节登西山的场景,通过自然景色的描绘和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欣赏以及对生活的热爱。

首句“九日秋服成,童冠从我游”点明了时间与活动,重阳佳节,诗人穿着秋季的服装,带着学生们一同登山。接着,“万古清沂春,重结西山秋”运用对比手法,将西山的秋景与历史上的春景相联系,表达了对自然永恒与变化的感慨。

“白云归青岑,狂澜落沧洲”描绘了云彩与波涛的景象,以动态的自然景观衬托出诗人内心的宁静与超脱。“永啸长风来,爽籁生岩幽”进一步渲染了登山时的氛围,长风呼啸,岩石间传来清脆的声音,营造了一种清新脱俗的意境。

“清商失摇落,生气浮林丘”则通过季节更替,表现了自然界的生机与活力,即使在秋天,生命依然充满希望。“门生顾我言,乐矣行归休”写出了师生间的交流与欢愉,表达了对这次登山活动的满足与快乐。

最后,“风袂尚飘然,此意浩难收”以飘扬的衣袂结束全诗,寓意着诗人与学生们的欢聚时光虽已结束,但那份愉悦与感悟却难以忘怀,留存在心底。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和情感的真挚表达,展现了诗人对生活、自然和师生情谊的深刻体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情趣。

收录诗词(272)

刘因(元)

成就

不详

经历

诗人。初名骃,字梦骥。3岁识字,6岁能诗,10岁能文,落笔惊人。年刚20,才华出众,性不苟合。家贫教授生徒,皆有成就。因爱诸葛亮“静以修身”之语,题所居为“静修”。元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应召入朝,为承德郎、右赞善大夫。不久借口母病辞官归。母死后居丧在家。至元二十八年,忽必烈再度遣使召为官,他以疾辞。死后追赠翰林学士、资政大夫、上护军、追封“容城郡公”,谥“文靖”。明朝,县官乡绅为建祠堂

  • 字:梦吉
  • 号:静修
  • 籍贯:雄州容城(今河北容城县)
  • 生卒年:1249~1293

相关古诗词

送徐生还鄂

燕山送客归南州,兴来每恨无扁舟。

君归为我谢江汉,思君不见令人愁。

千里风烟想萧洒,一代英雄成古丘。

当年才气鹦鹉洲,抚掌笑杀黄鹤楼。

黄鹤归来哀江头,江山依旧人悠悠。

浮云万古恣变灭,眼中扰扰何时休?

紫阳仙人歌远游,飞蛟起灭三千秋,为君挥手昆崙头。

形式: 古风 押[尤]韵

宋徽宗赐周准人马图

笔底金鞍有萧爽,谁云不博降王长。

汴梁门外若云屯,画本相看应自赏。

十载青衣梦故都,经营惨淡欲何如。

只除金粟呼风鸟,曾见昭陵铁马趋。

形式: 古风

宋高宗题李唐秋江图

秋江吞天云拍水,涛借西风挟不起。

断云分雨入江村,回首龙沙几千里。

澹庵老笔摇江声,髣髴阿唐惨淡情。

千秋万古青山恨,不见归舟一叶横。

形式: 古风

金太子允恭墨竹

黑龙江头气郁葱,武元射龙江水中。

江声怒号久不泻,破墨挥洒馀神功。

天人与竹皆真龙,墨竹以来凡马空。

人间只有墨君堂,何曾梦到琼华宫。

瑶光楼前月如练,倒影自有河山雄。

金源大定始全盛,时以汉文当世宗。

兴陵为父明昌子,乐事孰与东宫同。

文采不随焦土尽,风节直与幽兰崇。

百年图籍有萧相,一代英雄谁蔡公?

策书纷纷少颜色,空山夜哭遗山翁。

我亦飘零感白发,哀歌对此吟双蓬。

秋声萧萧来晚风,极目海角天无穷。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