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家庭温馨与学术讨论的画面。开篇“绛幔谈经日,熊丸茹苦时”两句,通过对室内布置和药物的描述,营造出一个温暖而又充满智慧气息的环境。"绛幔"指的是用红色丝线织成的帷幕,而"熊丸"是古代的一种药材,常用于滋补身体。这里通过这两样物品的描写,隐约表现了家庭对知识学习和健康生活的重视。
接下来的“屡修堂上拜,亲炙母中师”则表达了诗人对于母亲或尊长不断地表示敬意,并且亲近其智慧的态度。"屡修"意味着反复地去拜访,而"亲炙"则是形容与某人关系密切,"母中师"指的是母亲或者类似母亲的人物,在这里被赋予了导师或知识传授者的角色。
诗的后半部分“每羡萱堂乐,今成薤露悲”转而表达了一种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和现在境遇的哀伤。"萱堂"指的是古代文人聚会的地方,这里代表了知识分子之间交流的快乐。而"薌露"则是比喻着眼泪,诗人通过这种对比,表达了自己对于过去美好时光无法再现的哀伤。
最后“一生同令子,共泣蓼莪诗”则展现了一种深沉的亲情与友谊。"令子"指的是有才能或德行之人,而"蓼莪"是一种水生的植物,常用来比喻朋友之间的情感。诗人在这里表达了自己与知己共同度过一生,并在面对生活的悲欢离合时相互扶持的决心。
整首诗通过对家庭、学问和友谊的描绘,展现了一种温馨而又充满哲理的人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