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烧

初如萤灯一点明,须臾数点如疏星。

忽然联亘势不断,俨如金蛇破夜惊纵横。

又如长虹百尺渴奔饮江罢,蜿蜒夭矫势欲凌青冥。

奇光异色不可以正视,倒影茅屋但觉烨弈光荧荧。

我闻昔者王家有宝镜,镜横八寸名紫珍。

涂以金膏傅珠粉,碧光绛气连属日月含天庭。

又闻西方圣者释迦子,祇林演法导群生。

祥光自顶涌不尽,三千世界合作一色白月明。

今之奇光异色无乃是,不然安得有此瑞彩突兀来峥嵘。

天公有妙手,变化谁能名。

忽从青青现有象,还复槁灭归无形。

遗烬尚足泽万物,生意行又盈乾坤。

乃知元气本不死,不逐火化常存存。

君看馀泽滋萌达,岂彼死灰能神灵。

秋风浩荡吹万宝,拭目千室仓箱盈。

形式: 古风

翻译

起初如同微弱的萤火一点,转眼间多如稀疏的星星。
忽然间连成一片,势不可挡,犹如金蛇在黑夜中破空而出,纵横交错。
又像长虹跨越百尺,仿佛刚从江中饮水后飞腾,蜿蜒曲折直冲云霄。
奇异的光芒色彩令人不敢直视,倒映在茅屋上,只觉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听说从前王家有一面宝镜,名为紫珍,宽八寸,表面涂金膏,镶嵌珍珠。
镜子反射出碧绿的光辉,与红霞相连,仿佛包含着日月和天空。
又听说西方圣人释迦牟尼,在祇林讲经说法,他的祥光照亮众生,
头顶的光芒源源不断,三千世界都被统一为明亮的白色月亮。
今日的奇光异色,莫非就是如此?否则怎能突然出现如此壮观的景象。
大自然的手法巧妙无比,谁能给这些变化命名呢。
它从青翠中显现,又回归无形,虽已枯萎,余热仍能滋润万物。
生命的力量依然充满天地,元气本就不会随火而消亡。
你看那余热滋养万物生长,哪里是死去灰烬所能比拟的神力。
秋风吹过,万物皆满,期待丰收的仓库都装满了。
拭目以待,千家万户都将因这丰饶而喜悦。

注释

萤灯:微弱的灯火。
须臾:片刻。
联亘:连续不断。
金蛇:比喻明亮的光线。
祇林:古印度的森林,佛陀曾在此修行。
元气: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基本物质。
仓箱:仓库中的粮食容器。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奇特的光彩现象,通过对比和夸张的手法来形容这种光芒变化莫测、不可预测。诗人以萤火虫、星辰、金蛇、长虹等意象来描述这种神秘之光的迅速变化和强烈冲击力,给人以惊心动魄之感。

在第二部分,诗人提到了“王家有宝镜”和西方圣者释迦子,这可能是在借助传说中的珍贵物品和宗教人物来形容这种奇光异色的非凡与神圣。通过这两者的描述,强调了这种现象的罕见和超自然。

第三部分则是对这种奇观消失后的反思。诗人认为即使这种壮丽的景象最终消逝无踪,但它所带来的滋润与生机依然存在,这种元气或生命力是不灭的。这也许是在表达一种哲理,尽管美好的事物不会永恒,但它们给世界带来的影响和精神上的滋养却是持久的。

最后,诗人以秋风吹拂万宝,拭目观看千室仓箱盈满来结束这首诗,这可能是在暗示这种奇光异色即使消逝,也给现实生活带来了无尽的财富和希望。

总体来说,这是一首充满想象力和哲思的诗作,它通过对自然现象的观察,触发了对生命、存在和宇宙之美的深刻思考。

收录诗词(88)

利登(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董叔宏为予道溪庄胜趣赋古调

一涧潺潺泻烟树,流到溪庄平不度。

竹风凄瑟夏犹寒,石气萧森朝自雾。

时平古寨尚留名,世否谁人此逃数。

乾坤一转地有灵,日月无边江又暮。

幽潭闻说尚龙宫,石屋安知非洞府。

愿君半天更高楼,送此到海长溪去。

形式: 古风

感兴(其二)

寂寂卧空昼,忧怀忽无端。

揽衣乱西涧,复此凌西山。

春事已无多,半消霜霰间。

狂风更甚雨,时蔽江南天。

寒草昔衰靡,及兹秀平阡。

日晚幽阳生,馀光草中妍。

徘徊桃李花,瑟瑟飘寒烟。

形式: 古风

感兴(其一)

圣域久芜漫,功利时竞趋。

管晏苟有实,安必世唐虞。

开明周孔心,赖有伊洛儒。

古来正其心,平治信有馀。

彼哉典午时,相师谈清虚。

未知千载人,视今又何如。

形式: 古风

赠南丰宰赵虚斋二章(其二)

有口宁食薇,有身宁衣褐。

居然观八荒,独立招皓月。

清风亦知人,萧萧动幽樾。

形式: 古风